http://china5.nikkeibp.co.jp/china/news/sino/sino200705140130.html
中國汽車市場增勢迅猛。2006年汽車銷量比上年增加25%,達721萬輛,超過日本(574萬輛),成為市場規模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市場。
除市場規模外,更引人注目的是市場發展的速度。以城市個人需求的擴大為背景,轎車銷量由2001年的72萬輛增長到了2006年的383萬輛,5年內激增了4.3倍。在這一巨大需求的吸引下,除法國雷諾外,全球主要汽車企業全部進入了中國,正在上演一場激烈的市場爭奪戰。
圖1:中國歷年汽車銷量“自主開發車”進入前十
在此形勢下,“黑馬”的意外出現引起了海外汽車企業以及媒體的關注。這就是以奇瑞汽車和吉利汽車為代表的中國“民族”汽車企業。
奇瑞是1997年創建的新興企業,但去年的銷量已經達到27萬2400輛,榮登企業乘用車銷量排名的第四。“QQ”、“旗雲”兩款汽車還進入了車型銷量排名的前十名。吉利從摩托車起家,于1998年開始生產汽車。去年,依靠新型小型車“自由艦”的熱銷,銷量達到20萬4300輛,列企業銷量排名第八。
兩公司在資金方面不依靠外資企業的出資,自行生產獨立策劃設計的“自主開發”車,並以自主品牌進行銷售。這也就是為什麼這兩家公司被稱作“民族”企業的緣故。
圖2:2006年中國汽車廠商銷量
車名 銷售臺數(輛)
1一汽大眾·捷達176800
2上海通用·凱越176500
3北京現代·伊蘭特169700
4上海大眾·桑塔納162900
5天津一汽·夏利161900
6奇瑞·QQ132000
7廣州本田·雅閣123200
8上海大眾·帕薩特108100
9奇瑞·旗雲101300
10天津一汽豐田·卡羅拉80100
在德國大眾(VW)、美國通用等外資企業與中國大型國有企業的合資公司生產的汽車佔據主流的中國轎車市場上,新興的民族汽車企業能夠進入銷售排行前列,這在三四年前是誰都無法預想到的。
不僅如此!令外資企業感到緊張的是,民族汽車企業已經不滿足於在中國的成功,開始積極開發海外市場,而且開始出口。
奇瑞從2001年向敘利亞出口10輛汽車開始,以中東、俄羅斯、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為中心,擴大了出口量。去年的出口超過5萬輛,今年則提出了10萬輛的目標。在伊朗和俄羅斯,還開始以組裝的方式進行本地化生產。
該公司計劃在2010年生產100萬輛汽車,其中的40萬輛將用於出口。要實現這個“野心勃勃”的目標,除了新興國家外,產品打入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是必不可少的。
奇瑞正在為此加緊準備。該公司2004年12月宣佈與美國的風險公司夢幻汽車(Visionary Vehicles)合作。希望通過該公司,向美國市場出口25萬輛汽車。由於夢幻的創始人——馬爾科姆·布裏克林(Malcolm Bricklin)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曾因向美國進口前南斯拉伕生產的廉價汽車“Yugo”而成為當時的熱門話題,因此奇瑞與夢幻的合作計劃引起了媒體的關注。
之後,奇瑞與夢幻在發展思路上出現分歧,于去年11月合作破裂。但是如同走馬燈一樣,奇瑞在去年10月就已經與義大利的飛雅特簽訂了備忘錄(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約定每年向其供應10萬台以上“自主開發”的引擎。另外,該公司與德國戴姆勒·克萊斯勒正在就合作進行談判之事也浮出水面。
今年2月27日,戴姆勒宣佈,該公司董事會已經批准了與奇瑞的合作計劃。計劃的大要是美國的克萊斯勒部門將與奇瑞合作開發小型車,並在中國的奇瑞工廠進行生產。在北美市場和西歐市場以克萊斯勒品牌銷售。如果一切真的能夠按照計劃實施,那麼不久的將來,奇瑞生產的克萊斯勒汽車就將出現在美國和歐洲的街頭。 日美歐的企業提供技術援助
吉利也不甘示弱。該公司從2003年開始出口汽車,去年以中東等新興國家為中心,出口了約1.5萬輛汽車。今年的目標是3.3萬輛。吉利的創始人——該公司董事長李書福在接受中國媒體的採訪時表示“將在2015年生產200萬輛汽車,並將三分之二用於出口”。
為了一舉提高在海外的知名度,作為第一家中國參展商,李書福率領吉利於2005年9月參加了全球三大車展之一的德國法蘭克福車展,在展臺演出富有京劇風格的表演吸引了參觀者好奇的目光。吉利還于去年1月參加了美國底特律車展, 2008年進入美國市場的設想也公布於眾。
一些性急的汽車分析師已經開始將奇瑞、吉利比作以往的本田和南韓現代,做出了“在中國民族汽車企業中,一定會出現一個國際性主角”的預言。本田與現代都是二戰之後崛起的後起之秀,他們在外界認為“註定失敗”的環境下,果斷地挑戰歐美市場,並進入了全球汽車十大企業之列。
2007年7月26日星期四
“奇瑞”和“吉利”——中國民族汽車產業之星能否成為21世紀的本田?(二)
奇瑞和吉利能否成為21世紀的本田、現代?
對此,海外汽車行業人士大多認為奇瑞與吉利目前的技術能力還不足。目前兩家公司的設計基本是模倣外資產品,或者核心技術的開發委託給外資設計公司。這種做法在知識產權受到嚴格保護,環境保護限制與安全標準不斷強化的發達國家難以行得通。
不過,要說技術能力不足的話,過去的日本車和南韓車也受過同樣的批評。而且,在汽車設計越來越複雜化的發展過程中,整車企業已經不再是單獨開發最新的環保技術和安全技術,更多的是與持有核心技術的部件企業合作開發。因此,中國的新興汽車企業只要擁有資金,就能夠從部件企業那裏引進獲得最新技術。
例如,奇瑞將10余種800cc~4000cc排量引擎的設計委託給了奧地利的引擎設計公司AVL,並派遣工程師前往AVL學習設計技術。在引擎的輸出特性、燃耗、排氣等調節技術上得到了德國博世和美國德爾福的協助。引擎內部的部件開發還得到了日本部件企業的幫助。
即使現在做不到,在經過一段時間對最新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後,奇瑞和吉利開發出適合發達國家市場的汽車不是不可能的。筆者這樣認為。
但這不並是說兩家公司的前景就非常樂觀,而是恰恰相反。筆者認為,決定奇瑞和吉利未來的與其說是技術能力,倒不如說是經營能力,也就是企業的經營和管理。坦率地說,筆者懷疑目前這兩家公司的管理在實力和穩定性還都不足以進入發達國家市場。
即便如此,這兩家公司依然選擇了勉強而為之。其背後隱藏著不得不這樣做的原因。也正是這些原因讓筆者感到了巨大的危機。
在06年廣州車展上展示“自行開發”引擎的奇瑞汽車董事長兼總經理尹同耀產業政策向新企業關上了大門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筆者想通過回顧奇瑞和吉利的創業史,及其成長過程中的經營環境的變化,來說明其理由。
首先需要聲明的是,本文只是通過筆者根據到今年2月末為止蒐集到的資料得出的推斷。另外,中國的民族汽車企業不只是奇瑞和吉利,但限于篇幅,在此只對這兩家進行分析。 對於筆者這樣的外國人觀察者來說,驗證中國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絕非易事。按照常規,本應該親自採訪經營高層和各部門負責人,並深入工廠和銷售一線進行考察,但就筆者所知,對於外國媒體的專訪,奇瑞一直持拒絕態度。幾年前接受過一部分海外媒體專訪的吉利現在也大門緊閉。筆者曾經通過與兩家公司高層有著密切關係的中間人申請過專訪,同樣也遭到了拒絕。
直接採訪行不通,間接的資訊源卻格外豐富。奇瑞和吉利現在是“中國民族產業之星”,中國媒體對二者的一舉一動都進行了大量的報導。依靠發達的網際網路,很容易就能搜索到相關的資訊。
比如吉利,將汽車業務納入傘下的中間控股公司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各種財務報表也公布於眾。另外前面已經說過,中國的民族汽車企業與外資設計公司及部件企業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通過這一通路,也可以一窺二者的實際情況。
以公開的資訊和外部資訊為基礎,在排除成見後,能夠接近真實的奇瑞和吉利有多近,這也是筆者希望通過本文做的一個嘗試。
讓我們回到正題。其實,在企業的成立方式和經營者背景方面,奇瑞和吉利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創業階段,二者相同之處是都使用了各種方法,才在政府的嚴格管制下登上了歷史舞臺。可以說,沒有這些政策性管制,也就沒有現在的這兩家公司。
1994年3月,中國政府發佈了“汽車工業產業政策”。在當時汽車企業過百(現在也沒有減少)的情況下,作為產業政策,中國政府提出了選擇8至10家大型汽車企業重點培育的方針。其中,對於小型轎車更是設置了極高的門檻,只批准年產10萬輛以上的大型項目。這樣就在政策上封鎖了轎車新企業創業的道路。
當時,為了振興地區經濟,很多地方政府都在探索培育汽車產業。在這些地方的幹部中,有些人在不利的政策之下並沒有放棄夢想。這其中的一位就是奇瑞的創始人——詹夏來。
對此,海外汽車行業人士大多認為奇瑞與吉利目前的技術能力還不足。目前兩家公司的設計基本是模倣外資產品,或者核心技術的開發委託給外資設計公司。這種做法在知識產權受到嚴格保護,環境保護限制與安全標準不斷強化的發達國家難以行得通。
不過,要說技術能力不足的話,過去的日本車和南韓車也受過同樣的批評。而且,在汽車設計越來越複雜化的發展過程中,整車企業已經不再是單獨開發最新的環保技術和安全技術,更多的是與持有核心技術的部件企業合作開發。因此,中國的新興汽車企業只要擁有資金,就能夠從部件企業那裏引進獲得最新技術。
例如,奇瑞將10余種800cc~4000cc排量引擎的設計委託給了奧地利的引擎設計公司AVL,並派遣工程師前往AVL學習設計技術。在引擎的輸出特性、燃耗、排氣等調節技術上得到了德國博世和美國德爾福的協助。引擎內部的部件開發還得到了日本部件企業的幫助。
即使現在做不到,在經過一段時間對最新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後,奇瑞和吉利開發出適合發達國家市場的汽車不是不可能的。筆者這樣認為。
但這不並是說兩家公司的前景就非常樂觀,而是恰恰相反。筆者認為,決定奇瑞和吉利未來的與其說是技術能力,倒不如說是經營能力,也就是企業的經營和管理。坦率地說,筆者懷疑目前這兩家公司的管理在實力和穩定性還都不足以進入發達國家市場。
即便如此,這兩家公司依然選擇了勉強而為之。其背後隱藏著不得不這樣做的原因。也正是這些原因讓筆者感到了巨大的危機。
在06年廣州車展上展示“自行開發”引擎的奇瑞汽車董事長兼總經理尹同耀產業政策向新企業關上了大門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筆者想通過回顧奇瑞和吉利的創業史,及其成長過程中的經營環境的變化,來說明其理由。
首先需要聲明的是,本文只是通過筆者根據到今年2月末為止蒐集到的資料得出的推斷。另外,中國的民族汽車企業不只是奇瑞和吉利,但限于篇幅,在此只對這兩家進行分析。 對於筆者這樣的外國人觀察者來說,驗證中國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絕非易事。按照常規,本應該親自採訪經營高層和各部門負責人,並深入工廠和銷售一線進行考察,但就筆者所知,對於外國媒體的專訪,奇瑞一直持拒絕態度。幾年前接受過一部分海外媒體專訪的吉利現在也大門緊閉。筆者曾經通過與兩家公司高層有著密切關係的中間人申請過專訪,同樣也遭到了拒絕。
直接採訪行不通,間接的資訊源卻格外豐富。奇瑞和吉利現在是“中國民族產業之星”,中國媒體對二者的一舉一動都進行了大量的報導。依靠發達的網際網路,很容易就能搜索到相關的資訊。
比如吉利,將汽車業務納入傘下的中間控股公司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各種財務報表也公布於眾。另外前面已經說過,中國的民族汽車企業與外資設計公司及部件企業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通過這一通路,也可以一窺二者的實際情況。
以公開的資訊和外部資訊為基礎,在排除成見後,能夠接近真實的奇瑞和吉利有多近,這也是筆者希望通過本文做的一個嘗試。
讓我們回到正題。其實,在企業的成立方式和經營者背景方面,奇瑞和吉利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創業階段,二者相同之處是都使用了各種方法,才在政府的嚴格管制下登上了歷史舞臺。可以說,沒有這些政策性管制,也就沒有現在的這兩家公司。
1994年3月,中國政府發佈了“汽車工業產業政策”。在當時汽車企業過百(現在也沒有減少)的情況下,作為產業政策,中國政府提出了選擇8至10家大型汽車企業重點培育的方針。其中,對於小型轎車更是設置了極高的門檻,只批准年產10萬輛以上的大型項目。這樣就在政策上封鎖了轎車新企業創業的道路。
當時,為了振興地區經濟,很多地方政府都在探索培育汽車產業。在這些地方的幹部中,有些人在不利的政策之下並沒有放棄夢想。這其中的一位就是奇瑞的創始人——詹夏來。
奇瑞”和“吉利”——中國民族汽車產業之星能否成為21世紀的本田?(三)
背著中央,地方政府投資
1955年出生的詹夏來退伍後,進入了安徽省政府工作,1992年被派往安徽省蕪湖市。目前的職務是安徽省委常委兼蕪湖市委書記。
詹夏來從生產限制較為寬鬆的汽車部件入手,並以此秘密籌備生產汽車。1995年,在安徽省政府的支援下,以250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美國福特英國工廠出售的舊款引擎設計圖紙和生產設備。緊接著在1996年,詹夏來在參觀一汽時,與自己的同鄉——年輕的工程師尹同耀相識。
現任奇瑞董事長兼總經理的尹同耀出生於1962年。從機械工程學的名校合肥工業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一汽工作,曾經作為生產一線的帶頭人,參與了一汽與大眾的合資公司——一汽大眾的建設。尹同耀是一位有著德、美兩國進修經驗的技術精英。詹夏來說服尹同耀離開一汽,出任秘密項目的負責人。
1997年,安徽省和蕪湖市下屬的5家國企共同投資成立了安徽汽車零部件工業公司(奇瑞的前身),詹夏來任董事長,尹同耀任副總經理。1999年年底,值得紀念的第一輛汽車下線。
這輛之後被命名為“風雲”的汽車擁有不同於當時中國市場上任何汽車的車體外觀,配備了該公司收購福特的圖紙和設備後自行生產的引擎。尹同耀是怎樣設計出這輛“自主開發汽車”的呢?一種說法是,尹同耀通過模倣老東家一汽大眾的“捷達”的底盤,獨自設計而成,這種說法似乎不太現實。
還有一種說法是,尹同耀通過墨西哥的貿易商,收購了大眾西班牙子公司——西亞特出售的舊款托雷多(Toledo)的生產設備。托雷多的車身與捷達有很多通用部件,不用重新起模,就可以從一汽大眾的零部件提供商處直接採購。配備舊款福特引擎所需改造業務委託給了義大利的設計公司,車身模具的製造則委託給了台灣企業。筆者覺得這種說法可信度更高一些。
但最大的問題是,這輛車並沒有得到中央政府的生產許可。換作日本,相當於在沒有得到國土交通省的車型認證、未進行認證所需的排氣檢查以及衝擊安全性實驗的情況下,就進入了量產階段。當然,這種車是不允許在市場上自由買賣的。在這種情況下,“風雲”被蕪湖市政府讓當地的計程車公司採用,在2000年大約生產了2000輛“風雲”車。
不難想像,中央政府對於有意無視國家產業政策,擅自生產乘用車的奇瑞自然是怒火中燒。但是,幾經週折和協商,奇瑞還是在2001年3月取得了夢寐以求的生產許可。“風雲”正式發表的標價為8.8萬元,還不到捷達的一半。這一衝擊性價位所獲得的市場反應完全彌補了無名品牌的劣勢。同年,奇瑞共售出2萬8000輛“風雲”,獲得了13億元的利潤。 “四個車輪和兩排沙發”
吉利的生產線
中央政府為什麼會放寬政策,將生產許可給了“叛逆”奇瑞呢?在給出謎底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另一個“逆子”吉利的創業過程。
不同於具有地方政府背景的國企奇瑞,吉利是由一位充滿開拓精神的創業家創辦的民企。吉利的創始人李書福1963年出生於浙江省台州市。高中畢業後經營過照相館,1984年起從事冰箱部件的製造。並由此走上了創業家的道路。
在改革開放不久後的80年代,中國的製造業還處於國家的嚴格管制之下。別說汽車,就連摩托、家電產品也只能由國家指定的國企生產,不允許民企參與。不過,李書福還是憑藉自己的才幹,發現了壟斷產業中隱藏的金山。
1986年,李書福無視政策限制,開始生產冰箱並大獲成功。雖然在幾年後迫於政府壓力放棄了冰箱廠的經營權,但李書福並未就此退縮。1992年投資即將倒閉的國有摩托車廠,獲得了摩托車的生產許可。現在的吉利,其前身就是當時在建設在台州的摩托車廠。
李書福將下一個目標瞄準了汽車。但是比起冰箱和摩托,生產汽車需要高度的技術和難以同日而語的資金。國家制定的準入標準也高於其他行業。對於周圍的關切,李書福豪邁地說到:
“汽車不就是四個輪子,兩排沙發,外加上一個鐵殼嘛!”
這句話乍一聽很是好笑,但也表現出了作為創業家李書福敏銳的直覺。生產汽車所需的全部——部件、技術、知識,乃至人才、資金、許可證,全都可從外部獲得。所以李書福其實從一開始就充滿了自信。
1997年,為了突破國家產業政策的門檻李書福與一家瀕臨倒閉的四川國有汽車廠建立了合資公司,獲得了小客車的生產許可。第二年的1998年,吉利的第一輛汽車就在台州工廠下線了。
這輛被命名為“豪情”的汽車模倣了天津汽車(現天津一汽)利用大發工業技術授權生產的“夏利”。據說是將夏利分解後,由板金工通過手工對照夏利零部件實物開發而成。當然,這款汽車的價格也不到夏利的一半。
吉利只有小客車的生產許可,他們製造的“轎車”怎麼看都屬於“灰色”地帶。但吉利的銷量卻在2000年突破1萬輛。繼奇瑞之後,吉利也終於在2001年11月獲得了中央政府的轎車生產許可。
1955年出生的詹夏來退伍後,進入了安徽省政府工作,1992年被派往安徽省蕪湖市。目前的職務是安徽省委常委兼蕪湖市委書記。
詹夏來從生產限制較為寬鬆的汽車部件入手,並以此秘密籌備生產汽車。1995年,在安徽省政府的支援下,以250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美國福特英國工廠出售的舊款引擎設計圖紙和生產設備。緊接著在1996年,詹夏來在參觀一汽時,與自己的同鄉——年輕的工程師尹同耀相識。
現任奇瑞董事長兼總經理的尹同耀出生於1962年。從機械工程學的名校合肥工業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一汽工作,曾經作為生產一線的帶頭人,參與了一汽與大眾的合資公司——一汽大眾的建設。尹同耀是一位有著德、美兩國進修經驗的技術精英。詹夏來說服尹同耀離開一汽,出任秘密項目的負責人。
1997年,安徽省和蕪湖市下屬的5家國企共同投資成立了安徽汽車零部件工業公司(奇瑞的前身),詹夏來任董事長,尹同耀任副總經理。1999年年底,值得紀念的第一輛汽車下線。
這輛之後被命名為“風雲”的汽車擁有不同於當時中國市場上任何汽車的車體外觀,配備了該公司收購福特的圖紙和設備後自行生產的引擎。尹同耀是怎樣設計出這輛“自主開發汽車”的呢?一種說法是,尹同耀通過模倣老東家一汽大眾的“捷達”的底盤,獨自設計而成,這種說法似乎不太現實。
還有一種說法是,尹同耀通過墨西哥的貿易商,收購了大眾西班牙子公司——西亞特出售的舊款托雷多(Toledo)的生產設備。托雷多的車身與捷達有很多通用部件,不用重新起模,就可以從一汽大眾的零部件提供商處直接採購。配備舊款福特引擎所需改造業務委託給了義大利的設計公司,車身模具的製造則委託給了台灣企業。筆者覺得這種說法可信度更高一些。
但最大的問題是,這輛車並沒有得到中央政府的生產許可。換作日本,相當於在沒有得到國土交通省的車型認證、未進行認證所需的排氣檢查以及衝擊安全性實驗的情況下,就進入了量產階段。當然,這種車是不允許在市場上自由買賣的。在這種情況下,“風雲”被蕪湖市政府讓當地的計程車公司採用,在2000年大約生產了2000輛“風雲”車。
不難想像,中央政府對於有意無視國家產業政策,擅自生產乘用車的奇瑞自然是怒火中燒。但是,幾經週折和協商,奇瑞還是在2001年3月取得了夢寐以求的生產許可。“風雲”正式發表的標價為8.8萬元,還不到捷達的一半。這一衝擊性價位所獲得的市場反應完全彌補了無名品牌的劣勢。同年,奇瑞共售出2萬8000輛“風雲”,獲得了13億元的利潤。 “四個車輪和兩排沙發”
吉利的生產線
中央政府為什麼會放寬政策,將生產許可給了“叛逆”奇瑞呢?在給出謎底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另一個“逆子”吉利的創業過程。
不同於具有地方政府背景的國企奇瑞,吉利是由一位充滿開拓精神的創業家創辦的民企。吉利的創始人李書福1963年出生於浙江省台州市。高中畢業後經營過照相館,1984年起從事冰箱部件的製造。並由此走上了創業家的道路。
在改革開放不久後的80年代,中國的製造業還處於國家的嚴格管制之下。別說汽車,就連摩托、家電產品也只能由國家指定的國企生產,不允許民企參與。不過,李書福還是憑藉自己的才幹,發現了壟斷產業中隱藏的金山。
1986年,李書福無視政策限制,開始生產冰箱並大獲成功。雖然在幾年後迫於政府壓力放棄了冰箱廠的經營權,但李書福並未就此退縮。1992年投資即將倒閉的國有摩托車廠,獲得了摩托車的生產許可。現在的吉利,其前身就是當時在建設在台州的摩托車廠。
李書福將下一個目標瞄準了汽車。但是比起冰箱和摩托,生產汽車需要高度的技術和難以同日而語的資金。國家制定的準入標準也高於其他行業。對於周圍的關切,李書福豪邁地說到:
“汽車不就是四個輪子,兩排沙發,外加上一個鐵殼嘛!”
這句話乍一聽很是好笑,但也表現出了作為創業家李書福敏銳的直覺。生產汽車所需的全部——部件、技術、知識,乃至人才、資金、許可證,全都可從外部獲得。所以李書福其實從一開始就充滿了自信。
1997年,為了突破國家產業政策的門檻李書福與一家瀕臨倒閉的四川國有汽車廠建立了合資公司,獲得了小客車的生產許可。第二年的1998年,吉利的第一輛汽車就在台州工廠下線了。
這輛被命名為“豪情”的汽車模倣了天津汽車(現天津一汽)利用大發工業技術授權生產的“夏利”。據說是將夏利分解後,由板金工通過手工對照夏利零部件實物開發而成。當然,這款汽車的價格也不到夏利的一半。
吉利只有小客車的生產許可,他們製造的“轎車”怎麼看都屬於“灰色”地帶。但吉利的銷量卻在2000年突破1萬輛。繼奇瑞之後,吉利也終於在2001年11月獲得了中央政府的轎車生產許可。
奇瑞”和“吉利”——中國民族汽車產業之星能否成為21世紀的本田?(四)
政策導致的市場空白
奇瑞和吉利這兩個“叛逆”為什麼能夠得到中央政府的許可呢?2001~2002年,中國的汽車產業實際上存在著巨大的動蕩。中央政府以1994年的產業政策為基礎,提出了在第9個五年計劃九五期間(1996~2000年)中,使乘用車轎車產量達到130萬輛的宏偉目標,但在計劃九五的最後一年——2000年,實際產量卻還不到目標的一半,僅有60萬輛。
2001年末,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進口車關稅開始分階段下調,中央政府承諾在5年後將關稅稅率降至25%。在這種情況下,關於“產業政策沒能有效發揮作用”的批評增加,“如果就這樣開放市場的話就會被進口車席捲”的危機感也越來越強,中央政府需要新的對策。
2002年6月,一汽並購了已與豐田合資的天津汽車。同年九月,東風汽車與日產達成了合作協議,決定將東風的主打業務——卡車業務轉交合資公司經營。在中央政府的領導下,類似的大規模重組相繼展開。
奇瑞與吉利獲得生產許可,可以看作是當時政策轉換的一個部分。因為原因是,在對產業政策的批評當中,有很多看法認為“嚴格的準入制度降低了汽車產業的活力”。
話雖如此,這時的中央政府對奇瑞和吉利極為冷淡。對奇瑞,中央政府命其向上海汽車免費轉讓20%的所有權,用以換取生產許可。這樣通過將奇瑞納入上汽集團旗下,就可以不算作新企業,在形式上與準入政策一致,維護了中央政府的臉面。對於民企吉利,則採取了不要求你什麼,也不給你任何支援的立場。相比在工廠用地補助、國有銀行融資方面享受優惠政策的國有企業,吉利的處境明顯不利。
但奇瑞和吉利非常幸運。以2002年為起點後出現的私家車熱潮,使乘用車轎車的需求出現了爆炸式增長。
按照中國的汽車產業政策,外資企業在與中國企業成立合資公司時不能持股過半,而且必須將最新技術引進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合資公司本地化生產的汽車必須相當於本國的最新款式,否則不予認可。因此,外資企業最初只能進口主要部件,這無疑增加了汽車的成本。這一時期上市的廣州本田的“雅閣”、上海通用的“別克君威”、一汽大眾的“奧迪A6”等都是25萬元以上的高級高檔車。
但是,對懷有私家車夢想的大多數老百姓消費者來說,外資企業的高級車高不可攀。除部分富豪外,人們消費者追求的並不是最新技術,而是能夠在自己的消費範圍內買得起的汽車。但是受產業政策的影響,在進入汽車普及時代前夜的中國市場上,當時幾乎沒有符合這一需求的汽車很少。
總而言之,是政策與現實的差距導致了空白的產生。這時,如同彗星一樣橫空出世的便是奇瑞和吉利。在既沒有外資企業也沒有其他中國企業競爭的情況下,兩家的汽車自然成為了消費者矚目的焦點。2003年,奇瑞依靠小型車“QQ”的走紅,銷量超過9萬輛,以第9名的成績首次擠進企業銷量前十。吉利的銷量也超過了7萬輛。二者兩家的飛躍有目共睹。 從此之後,一直將奇瑞和吉利看作逆子的中央政府,在態度轉變上出現了巨大轉機。
不知不覺中叛逆變英雄
事情的起因是2003年3月胡錦濤、溫家寶等新一代領導班子的上臺。新領導班子基本延續江澤民、朱鎔基的路線,並逐漸顯現新政府的特色。提高中國自主技術開發能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國際競爭力的骨幹企業的國家戰略就是特色之一。其關鍵詞就是“自主創新”和“走出去”。前者是指培養獨立的技術開發能力,後者是指要讓中國企業“打入”全球市場。
吉利和奇瑞無疑是對新方針的最佳宣傳。
2004年春,一份名為《發展我國自主知識產權汽車工業的政策選擇》的報告引起了中國汽車產行業的關注。這份報告是北京大學路風教授對中國科技部的委託研究項目的總結,其中指出,“長期受國家保護的大型國有企業在與外資的合資中不可自拔,喪失了自主開發能力”,對此前的產業政策做出了猛烈的批評,對崛起的“叛逆”——奇瑞、吉利等民族汽車企業則給予了高度地讚揚。
不久中央政府的主要領導便開始“視察奇瑞”。2004年11月,前往蕪湖視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發表了“要象愛護國寶大熊貓一樣愛護奇瑞”的講話。負責對內外貿易的商務部部長薄熙來、國家總理溫家寶也分別於2005年6月和8月視察了奇瑞。
民企吉利最初並沒有得到與國企奇瑞同樣的關注。但在進入2006年後,國家副主席曾慶紅于4月視察了台州。在去年11月吉利與生產“倫敦計程車”的英國公司合併時,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還出席了在倫敦舉辦的簽約儀式。
對中國企業來說,領導人的舉動其含義不言而喻。在不知不覺間,曾經被中央政府的產業政策當成叛逆的二者兩家已被奉為引領國家戰略的“英雄”。
說起這兩家公司,創業者對汽車製造的熱情及其在中國市場的飛躍著實令人敬佩。然而正如上文所述,兩家在中國的成功並不是單靠自身努力實現的,更多的是中央政府的計劃經濟、保護性產業政策的矛盾給兩家提供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機會。
這種中國獨有的市場環境在發達國家當然不存在。而且,無論是什麼企業,在持續的過度經營之後,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肩負國家厚望的奇瑞和吉利能否經受住壓力的考驗呢?(
奇瑞和吉利這兩個“叛逆”為什麼能夠得到中央政府的許可呢?2001~2002年,中國的汽車產業實際上存在著巨大的動蕩。中央政府以1994年的產業政策為基礎,提出了在第9個五年計劃九五期間(1996~2000年)中,使乘用車轎車產量達到130萬輛的宏偉目標,但在計劃九五的最後一年——2000年,實際產量卻還不到目標的一半,僅有60萬輛。
2001年末,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進口車關稅開始分階段下調,中央政府承諾在5年後將關稅稅率降至25%。在這種情況下,關於“產業政策沒能有效發揮作用”的批評增加,“如果就這樣開放市場的話就會被進口車席捲”的危機感也越來越強,中央政府需要新的對策。
2002年6月,一汽並購了已與豐田合資的天津汽車。同年九月,東風汽車與日產達成了合作協議,決定將東風的主打業務——卡車業務轉交合資公司經營。在中央政府的領導下,類似的大規模重組相繼展開。
奇瑞與吉利獲得生產許可,可以看作是當時政策轉換的一個部分。因為原因是,在對產業政策的批評當中,有很多看法認為“嚴格的準入制度降低了汽車產業的活力”。
話雖如此,這時的中央政府對奇瑞和吉利極為冷淡。對奇瑞,中央政府命其向上海汽車免費轉讓20%的所有權,用以換取生產許可。這樣通過將奇瑞納入上汽集團旗下,就可以不算作新企業,在形式上與準入政策一致,維護了中央政府的臉面。對於民企吉利,則採取了不要求你什麼,也不給你任何支援的立場。相比在工廠用地補助、國有銀行融資方面享受優惠政策的國有企業,吉利的處境明顯不利。
但奇瑞和吉利非常幸運。以2002年為起點後出現的私家車熱潮,使乘用車轎車的需求出現了爆炸式增長。
按照中國的汽車產業政策,外資企業在與中國企業成立合資公司時不能持股過半,而且必須將最新技術引進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合資公司本地化生產的汽車必須相當於本國的最新款式,否則不予認可。因此,外資企業最初只能進口主要部件,這無疑增加了汽車的成本。這一時期上市的廣州本田的“雅閣”、上海通用的“別克君威”、一汽大眾的“奧迪A6”等都是25萬元以上的高級高檔車。
但是,對懷有私家車夢想的大多數老百姓消費者來說,外資企業的高級車高不可攀。除部分富豪外,人們消費者追求的並不是最新技術,而是能夠在自己的消費範圍內買得起的汽車。但是受產業政策的影響,在進入汽車普及時代前夜的中國市場上,當時幾乎沒有符合這一需求的汽車很少。
總而言之,是政策與現實的差距導致了空白的產生。這時,如同彗星一樣橫空出世的便是奇瑞和吉利。在既沒有外資企業也沒有其他中國企業競爭的情況下,兩家的汽車自然成為了消費者矚目的焦點。2003年,奇瑞依靠小型車“QQ”的走紅,銷量超過9萬輛,以第9名的成績首次擠進企業銷量前十。吉利的銷量也超過了7萬輛。二者兩家的飛躍有目共睹。 從此之後,一直將奇瑞和吉利看作逆子的中央政府,在態度轉變上出現了巨大轉機。
不知不覺中叛逆變英雄
事情的起因是2003年3月胡錦濤、溫家寶等新一代領導班子的上臺。新領導班子基本延續江澤民、朱鎔基的路線,並逐漸顯現新政府的特色。提高中國自主技術開發能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國際競爭力的骨幹企業的國家戰略就是特色之一。其關鍵詞就是“自主創新”和“走出去”。前者是指培養獨立的技術開發能力,後者是指要讓中國企業“打入”全球市場。
吉利和奇瑞無疑是對新方針的最佳宣傳。
2004年春,一份名為《發展我國自主知識產權汽車工業的政策選擇》的報告引起了中國汽車產行業的關注。這份報告是北京大學路風教授對中國科技部的委託研究項目的總結,其中指出,“長期受國家保護的大型國有企業在與外資的合資中不可自拔,喪失了自主開發能力”,對此前的產業政策做出了猛烈的批評,對崛起的“叛逆”——奇瑞、吉利等民族汽車企業則給予了高度地讚揚。
不久中央政府的主要領導便開始“視察奇瑞”。2004年11月,前往蕪湖視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發表了“要象愛護國寶大熊貓一樣愛護奇瑞”的講話。負責對內外貿易的商務部部長薄熙來、國家總理溫家寶也分別於2005年6月和8月視察了奇瑞。
民企吉利最初並沒有得到與國企奇瑞同樣的關注。但在進入2006年後,國家副主席曾慶紅于4月視察了台州。在去年11月吉利與生產“倫敦計程車”的英國公司合併時,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還出席了在倫敦舉辦的簽約儀式。
對中國企業來說,領導人的舉動其含義不言而喻。在不知不覺間,曾經被中央政府的產業政策當成叛逆的二者兩家已被奉為引領國家戰略的“英雄”。
說起這兩家公司,創業者對汽車製造的熱情及其在中國市場的飛躍著實令人敬佩。然而正如上文所述,兩家在中國的成功並不是單靠自身努力實現的,更多的是中央政府的計劃經濟、保護性產業政策的矛盾給兩家提供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機會。
這種中國獨有的市場環境在發達國家當然不存在。而且,無論是什麼企業,在持續的過度經營之後,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肩負國家厚望的奇瑞和吉利能否經受住壓力的考驗呢?(
“奇瑞”和“吉利”——中國民族汽車產業之星能否成為21世紀的本田 5
最明顯的是兩家公司脆弱的財務基礎,可謂是致命傷。在2004年底~2005年底之間,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曾經出現暫時性減速,並導致了企業之間激烈的降價大戰。致使在2003年還有30%的利潤率開始迅速下降。以低價車為主的兩家受到了重創。
由於奇瑞沒有上市,所以筆者無法獲悉奇瑞的業績數據。但據中國媒體的報導,該公司2005年的銷售額為88億元,純利潤卻只有9500萬元,已經到了赤字的邊緣。2006年雖然憑藉對新興國家出口的良好業績,利潤有所增加,但在佔據銷售額大部分的中國市場,卻無望獲得以往那樣高的利潤率。
至此,給企業造成沉重負擔的是新車開發和設備投資的費用。奇瑞的尹同耀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表示“每年將投資10多億元用於新車和引擎的開發”。這還不包括新工廠的建設費、設備費、以及在發達國家構築銷售服務網路的費用等必要的投資。要想在2010年實現年產百萬輛的目標,估計至少還需要數百億元的追加投資。 如同騎自行車,一旦停止就無法平衡
吉利也是同樣。根據在香港上市的中間控股公司發佈的2005年年度報告,汽車業務的銷售額為49.7億元港幣,純利潤為2.6億美元。利潤雖然高於奇瑞,但如果要實現2015年產量達二百萬輛的目標,還必須追加數百億港幣的投資。不過,截至2005年底,該公司的總資產才為60.6億多元港幣稍多。投資所需費用遠遠超出了其自身能力,實為一種冒險行為。
從資產負債表上也能管窺該公司在資金方面的困境。截至2005年年底,吉利表示短期支付能力的流動比率(流動資產除以流動負債)為101.3%,足見其週轉資金沒有任何餘料。而負債中銀行貸款比例小得不自然,讓人推測是通過推遲向部件供應商和相關公司付款的時間才勉強度過了難關。
在本土業務(主場)中不能獲得充足的利潤,就算是以海外(客場)業務的成功來搏擊的話,在資本主義國家其銀行和市場是不會買賬的。但中國是個例外。被奉為民族產業“英雄”的奇瑞和吉利,即便是想回歸量力而行的合理經營之路,腳下的“梯子”已經被搬走。所以“只好忠實地按照國家戰略,繼續冒險,這樣通過國家的支援,有利於獲得設備投資及開拓海外市場所必須的資金”——兩家公司的高層做出上述判斷也不難理解。
不過,從長遠角度來看,國家的支援真的對經營是有益的嗎?最壞的情況是,假如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再次像2004~2005年那樣出現停滯,或者企業的海外拓展未能按計劃推進,奇瑞和吉利的成長就將停步。銷售額如果無法持續增加,企業的運營資金就會不足,緊接而來的就是企業陷於赤字狀態。這就如同騎自行車,一旦停止就無法平衡,而且無法後退一樣。
當然,就算出現虧損,通過國有銀行的貸款,企業不會馬上倒閉。但是,如果損失較大,國家就會追究某人的經營責任。奇瑞的尹同耀曾經說過“如果說我要離開奇瑞的話,那一定是奇瑞虧損的時候”。假如尹同耀、李書福等創業者引咎辭職,企業的向心力不可避免地會下降,但假如沒有人承擔責任,企業就會人心渙散。到那個時候,又靠誰來支撐奇瑞和吉利呢?
至此,筆者不禁想起家電企業科龍電器的結局。作為廣東省順德市的鄉鎮企業,科龍在上世紀90年代前期通過冰箱和空調得到了迅速發展。1996年在香港上市後,科龍也作為市場經濟時代的寵兒,備受外界的讚揚。
但是,伴隨著價格競爭激化所帶來的虧損,大股東——當地政府干涉了科龍高層的人事調整 ,企業管理開始迷失方向。由於未能挽回企業的頹勢,當地政府于2001年將科龍賣給了顧雛軍領導的民營企業格林柯爾。可是到了2005年,顧雛軍因涉嫌非法挪用資產而被捕。之後,科龍雖然被納入國有大型企業海信的旗下,但長年的經營不善已經使科龍的市場佔有率下跌,並損害了品牌形象。
奇瑞和吉利是否也會遭遇經營挫折就成為科龍第二,這種可能性誰都未必否定。但即便這樣,奇瑞和吉利也無退路可走。歸根結底,無法與國家戰略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實現獨立經營,這可以說是這兩家中國民族汽車產業之星的軟肋
由於奇瑞沒有上市,所以筆者無法獲悉奇瑞的業績數據。但據中國媒體的報導,該公司2005年的銷售額為88億元,純利潤卻只有9500萬元,已經到了赤字的邊緣。2006年雖然憑藉對新興國家出口的良好業績,利潤有所增加,但在佔據銷售額大部分的中國市場,卻無望獲得以往那樣高的利潤率。
至此,給企業造成沉重負擔的是新車開發和設備投資的費用。奇瑞的尹同耀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表示“每年將投資10多億元用於新車和引擎的開發”。這還不包括新工廠的建設費、設備費、以及在發達國家構築銷售服務網路的費用等必要的投資。要想在2010年實現年產百萬輛的目標,估計至少還需要數百億元的追加投資。 如同騎自行車,一旦停止就無法平衡
吉利也是同樣。根據在香港上市的中間控股公司發佈的2005年年度報告,汽車業務的銷售額為49.7億元港幣,純利潤為2.6億美元。利潤雖然高於奇瑞,但如果要實現2015年產量達二百萬輛的目標,還必須追加數百億港幣的投資。不過,截至2005年底,該公司的總資產才為60.6億多元港幣稍多。投資所需費用遠遠超出了其自身能力,實為一種冒險行為。
從資產負債表上也能管窺該公司在資金方面的困境。截至2005年年底,吉利表示短期支付能力的流動比率(流動資產除以流動負債)為101.3%,足見其週轉資金沒有任何餘料。而負債中銀行貸款比例小得不自然,讓人推測是通過推遲向部件供應商和相關公司付款的時間才勉強度過了難關。
在本土業務(主場)中不能獲得充足的利潤,就算是以海外(客場)業務的成功來搏擊的話,在資本主義國家其銀行和市場是不會買賬的。但中國是個例外。被奉為民族產業“英雄”的奇瑞和吉利,即便是想回歸量力而行的合理經營之路,腳下的“梯子”已經被搬走。所以“只好忠實地按照國家戰略,繼續冒險,這樣通過國家的支援,有利於獲得設備投資及開拓海外市場所必須的資金”——兩家公司的高層做出上述判斷也不難理解。
不過,從長遠角度來看,國家的支援真的對經營是有益的嗎?最壞的情況是,假如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再次像2004~2005年那樣出現停滯,或者企業的海外拓展未能按計劃推進,奇瑞和吉利的成長就將停步。銷售額如果無法持續增加,企業的運營資金就會不足,緊接而來的就是企業陷於赤字狀態。這就如同騎自行車,一旦停止就無法平衡,而且無法後退一樣。
當然,就算出現虧損,通過國有銀行的貸款,企業不會馬上倒閉。但是,如果損失較大,國家就會追究某人的經營責任。奇瑞的尹同耀曾經說過“如果說我要離開奇瑞的話,那一定是奇瑞虧損的時候”。假如尹同耀、李書福等創業者引咎辭職,企業的向心力不可避免地會下降,但假如沒有人承擔責任,企業就會人心渙散。到那個時候,又靠誰來支撐奇瑞和吉利呢?
至此,筆者不禁想起家電企業科龍電器的結局。作為廣東省順德市的鄉鎮企業,科龍在上世紀90年代前期通過冰箱和空調得到了迅速發展。1996年在香港上市後,科龍也作為市場經濟時代的寵兒,備受外界的讚揚。
但是,伴隨著價格競爭激化所帶來的虧損,大股東——當地政府干涉了科龍高層的人事調整 ,企業管理開始迷失方向。由於未能挽回企業的頹勢,當地政府于2001年將科龍賣給了顧雛軍領導的民營企業格林柯爾。可是到了2005年,顧雛軍因涉嫌非法挪用資產而被捕。之後,科龍雖然被納入國有大型企業海信的旗下,但長年的經營不善已經使科龍的市場佔有率下跌,並損害了品牌形象。
奇瑞和吉利是否也會遭遇經營挫折就成為科龍第二,這種可能性誰都未必否定。但即便這樣,奇瑞和吉利也無退路可走。歸根結底,無法與國家戰略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實現獨立經營,這可以說是這兩家中國民族汽車產業之星的軟肋
】“奇瑞”和“吉利”——中國民族汽車產業之星能否成為21世紀的本田 5
最明顯的是兩家公司脆弱的財務基礎,可謂是致命傷。在2004年底~2005年底之間,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曾經出現暫時性減速,並導致了企業之間激烈的降價大戰。致使在2003年還有30%的利潤率開始迅速下降。以低價車為主的兩家受到了重創。
由於奇瑞沒有上市,所以筆者無法獲悉奇瑞的業績數據。但據中國媒體的報導,該公司2005年的銷售額為88億元,純利潤卻只有9500萬元,已經到了赤字的邊緣。2006年雖然憑藉對新興國家出口的良好業績,利潤有所增加,但在佔據銷售額大部分的中國市場,卻無望獲得以往那樣高的利潤率。
至此,給企業造成沉重負擔的是新車開發和設備投資的費用。奇瑞的尹同耀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表示“每年將投資10多億元用於新車和引擎的開發”。這還不包括新工廠的建設費、設備費、以及在發達國家構築銷售服務網路的費用等必要的投資。要想在2010年實現年產百萬輛的目標,估計至少還需要數百億元的追加投資。 如同騎自行車,一旦停止就無法平衡
吉利也是同樣。根據在香港上市的中間控股公司發佈的2005年年度報告,汽車業務的銷售額為49.7億元港幣,純利潤為2.6億美元。利潤雖然高於奇瑞,但如果要實現2015年產量達二百萬輛的目標,還必須追加數百億港幣的投資。不過,截至2005年底,該公司的總資產才為60.6億多元港幣稍多。投資所需費用遠遠超出了其自身能力,實為一種冒險行為。
從資產負債表上也能管窺該公司在資金方面的困境。截至2005年年底,吉利表示短期支付能力的流動比率(流動資產除以流動負債)為101.3%,足見其週轉資金沒有任何餘料。而負債中銀行貸款比例小得不自然,讓人推測是通過推遲向部件供應商和相關公司付款的時間才勉強度過了難關。
在本土業務(主場)中不能獲得充足的利潤,就算是以海外(客場)業務的成功來搏擊的話,在資本主義國家其銀行和市場是不會買賬的。但中國是個例外。被奉為民族產業“英雄”的奇瑞和吉利,即便是想回歸量力而行的合理經營之路,腳下的“梯子”已經被搬走。所以“只好忠實地按照國家戰略,繼續冒險,這樣通過國家的支援,有利於獲得設備投資及開拓海外市場所必須的資金”——兩家公司的高層做出上述判斷也不難理解。
不過,從長遠角度來看,國家的支援真的對經營是有益的嗎?最壞的情況是,假如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再次像2004~2005年那樣出現停滯,或者企業的海外拓展未能按計劃推進,奇瑞和吉利的成長就將停步。銷售額如果無法持續增加,企業的運營資金就會不足,緊接而來的就是企業陷於赤字狀態。這就如同騎自行車,一旦停止就無法平衡,而且無法後退一樣。
當然,就算出現虧損,通過國有銀行的貸款,企業不會馬上倒閉。但是,如果損失較大,國家就會追究某人的經營責任。奇瑞的尹同耀曾經說過“如果說我要離開奇瑞的話,那一定是奇瑞虧損的時候”。假如尹同耀、李書福等創業者引咎辭職,企業的向心力不可避免地會下降,但假如沒有人承擔責任,企業就會人心渙散。到那個時候,又靠誰來支撐奇瑞和吉利呢?
至此,筆者不禁想起家電企業科龍電器的結局。作為廣東省順德市的鄉鎮企業,科龍在上世紀90年代前期通過冰箱和空調得到了迅速發展。1996年在香港上市後,科龍也作為市場經濟時代的寵兒,備受外界的讚揚。
但是,伴隨著價格競爭激化所帶來的虧損,大股東——當地政府干涉了科龍高層的人事調整 ,企業管理開始迷失方向。由於未能挽回企業的頹勢,當地政府于2001年將科龍賣給了顧雛軍領導的民營企業格林柯爾。可是到了2005年,顧雛軍因涉嫌非法挪用資產而被捕。之後,科龍雖然被納入國有大型企業海信的旗下,但長年的經營不善已經使科龍的市場佔有率下跌,並損害了品牌形象。
奇瑞和吉利是否也會遭遇經營挫折就成為科龍第二,這種可能性誰都未必否定。但即便這樣,奇瑞和吉利也無退路可走。歸根結底,無法與國家戰略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實現獨立經營,這可以說是這兩家中國民族汽車產業之星的軟肋。
由於奇瑞沒有上市,所以筆者無法獲悉奇瑞的業績數據。但據中國媒體的報導,該公司2005年的銷售額為88億元,純利潤卻只有9500萬元,已經到了赤字的邊緣。2006年雖然憑藉對新興國家出口的良好業績,利潤有所增加,但在佔據銷售額大部分的中國市場,卻無望獲得以往那樣高的利潤率。
至此,給企業造成沉重負擔的是新車開發和設備投資的費用。奇瑞的尹同耀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表示“每年將投資10多億元用於新車和引擎的開發”。這還不包括新工廠的建設費、設備費、以及在發達國家構築銷售服務網路的費用等必要的投資。要想在2010年實現年產百萬輛的目標,估計至少還需要數百億元的追加投資。 如同騎自行車,一旦停止就無法平衡
吉利也是同樣。根據在香港上市的中間控股公司發佈的2005年年度報告,汽車業務的銷售額為49.7億元港幣,純利潤為2.6億美元。利潤雖然高於奇瑞,但如果要實現2015年產量達二百萬輛的目標,還必須追加數百億港幣的投資。不過,截至2005年底,該公司的總資產才為60.6億多元港幣稍多。投資所需費用遠遠超出了其自身能力,實為一種冒險行為。
從資產負債表上也能管窺該公司在資金方面的困境。截至2005年年底,吉利表示短期支付能力的流動比率(流動資產除以流動負債)為101.3%,足見其週轉資金沒有任何餘料。而負債中銀行貸款比例小得不自然,讓人推測是通過推遲向部件供應商和相關公司付款的時間才勉強度過了難關。
在本土業務(主場)中不能獲得充足的利潤,就算是以海外(客場)業務的成功來搏擊的話,在資本主義國家其銀行和市場是不會買賬的。但中國是個例外。被奉為民族產業“英雄”的奇瑞和吉利,即便是想回歸量力而行的合理經營之路,腳下的“梯子”已經被搬走。所以“只好忠實地按照國家戰略,繼續冒險,這樣通過國家的支援,有利於獲得設備投資及開拓海外市場所必須的資金”——兩家公司的高層做出上述判斷也不難理解。
不過,從長遠角度來看,國家的支援真的對經營是有益的嗎?最壞的情況是,假如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再次像2004~2005年那樣出現停滯,或者企業的海外拓展未能按計劃推進,奇瑞和吉利的成長就將停步。銷售額如果無法持續增加,企業的運營資金就會不足,緊接而來的就是企業陷於赤字狀態。這就如同騎自行車,一旦停止就無法平衡,而且無法後退一樣。
當然,就算出現虧損,通過國有銀行的貸款,企業不會馬上倒閉。但是,如果損失較大,國家就會追究某人的經營責任。奇瑞的尹同耀曾經說過“如果說我要離開奇瑞的話,那一定是奇瑞虧損的時候”。假如尹同耀、李書福等創業者引咎辭職,企業的向心力不可避免地會下降,但假如沒有人承擔責任,企業就會人心渙散。到那個時候,又靠誰來支撐奇瑞和吉利呢?
至此,筆者不禁想起家電企業科龍電器的結局。作為廣東省順德市的鄉鎮企業,科龍在上世紀90年代前期通過冰箱和空調得到了迅速發展。1996年在香港上市後,科龍也作為市場經濟時代的寵兒,備受外界的讚揚。
但是,伴隨著價格競爭激化所帶來的虧損,大股東——當地政府干涉了科龍高層的人事調整 ,企業管理開始迷失方向。由於未能挽回企業的頹勢,當地政府于2001年將科龍賣給了顧雛軍領導的民營企業格林柯爾。可是到了2005年,顧雛軍因涉嫌非法挪用資產而被捕。之後,科龍雖然被納入國有大型企業海信的旗下,但長年的經營不善已經使科龍的市場佔有率下跌,並損害了品牌形象。
奇瑞和吉利是否也會遭遇經營挫折就成為科龍第二,這種可能性誰都未必否定。但即便這樣,奇瑞和吉利也無退路可走。歸根結底,無法與國家戰略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實現獨立經營,這可以說是這兩家中國民族汽車產業之星的軟肋。
】“奇瑞”和“吉利”——中國民族汽車產業之星能否成為21世紀的本田 5
最明顯的是兩家公司脆弱的財務基礎,可謂是致命傷。在2004年底~2005年底之間,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曾經出現暫時性減速,並導致了企業之間激烈的降價大戰。致使在2003年還有30%的利潤率開始迅速下降。以低價車為主的兩家受到了重創。
由於奇瑞沒有上市,所以筆者無法獲悉奇瑞的業績數據。但據中國媒體的報導,該公司2005年的銷售額為88億元,純利潤卻只有9500萬元,已經到了赤字的邊緣。2006年雖然憑藉對新興國家出口的良好業績,利潤有所增加,但在佔據銷售額大部分的中國市場,卻無望獲得以往那樣高的利潤率。
至此,給企業造成沉重負擔的是新車開發和設備投資的費用。奇瑞的尹同耀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表示“每年將投資10多億元用於新車和引擎的開發”。這還不包括新工廠的建設費、設備費、以及在發達國家構築銷售服務網路的費用等必要的投資。要想在2010年實現年產百萬輛的目標,估計至少還需要數百億元的追加投資。 如同騎自行車,一旦停止就無法平衡
吉利也是同樣。根據在香港上市的中間控股公司發佈的2005年年度報告,汽車業務的銷售額為49.7億元港幣,純利潤為2.6億美元。利潤雖然高於奇瑞,但如果要實現2015年產量達二百萬輛的目標,還必須追加數百億港幣的投資。不過,截至2005年底,該公司的總資產才為60.6億多元港幣稍多。投資所需費用遠遠超出了其自身能力,實為一種冒險行為。
從資產負債表上也能管窺該公司在資金方面的困境。截至2005年年底,吉利表示短期支付能力的流動比率(流動資產除以流動負債)為101.3%,足見其週轉資金沒有任何餘料。而負債中銀行貸款比例小得不自然,讓人推測是通過推遲向部件供應商和相關公司付款的時間才勉強度過了難關。
在本土業務(主場)中不能獲得充足的利潤,就算是以海外(客場)業務的成功來搏擊的話,在資本主義國家其銀行和市場是不會買賬的。但中國是個例外。被奉為民族產業“英雄”的奇瑞和吉利,即便是想回歸量力而行的合理經營之路,腳下的“梯子”已經被搬走。所以“只好忠實地按照國家戰略,繼續冒險,這樣通過國家的支援,有利於獲得設備投資及開拓海外市場所必須的資金”——兩家公司的高層做出上述判斷也不難理解。
不過,從長遠角度來看,國家的支援真的對經營是有益的嗎?最壞的情況是,假如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再次像2004~2005年那樣出現停滯,或者企業的海外拓展未能按計劃推進,奇瑞和吉利的成長就將停步。銷售額如果無法持續增加,企業的運營資金就會不足,緊接而來的就是企業陷於赤字狀態。這就如同騎自行車,一旦停止就無法平衡,而且無法後退一樣。
當然,就算出現虧損,通過國有銀行的貸款,企業不會馬上倒閉。但是,如果損失較大,國家就會追究某人的經營責任。奇瑞的尹同耀曾經說過“如果說我要離開奇瑞的話,那一定是奇瑞虧損的時候”。假如尹同耀、李書福等創業者引咎辭職,企業的向心力不可避免地會下降,但假如沒有人承擔責任,企業就會人心渙散。到那個時候,又靠誰來支撐奇瑞和吉利呢?
至此,筆者不禁想起家電企業科龍電器的結局。作為廣東省順德市的鄉鎮企業,科龍在上世紀90年代前期通過冰箱和空調得到了迅速發展。1996年在香港上市後,科龍也作為市場經濟時代的寵兒,備受外界的讚揚。
但是,伴隨著價格競爭激化所帶來的虧損,大股東——當地政府干涉了科龍高層的人事調整 ,企業管理開始迷失方向。由於未能挽回企業的頹勢,當地政府于2001年將科龍賣給了顧雛軍領導的民營企業格林柯爾。可是到了2005年,顧雛軍因涉嫌非法挪用資產而被捕。之後,科龍雖然被納入國有大型企業海信的旗下,但長年的經營不善已經使科龍的市場佔有率下跌,並損害了品牌形象。
奇瑞和吉利是否也會遭遇經營挫折就成為科龍第二,這種可能性誰都未必否定。但即便這樣,奇瑞和吉利也無退路可走。歸根結底,無法與國家戰略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實現獨立經營,這可以說是這兩家中國民族汽車產業之星的軟肋。
由於奇瑞沒有上市,所以筆者無法獲悉奇瑞的業績數據。但據中國媒體的報導,該公司2005年的銷售額為88億元,純利潤卻只有9500萬元,已經到了赤字的邊緣。2006年雖然憑藉對新興國家出口的良好業績,利潤有所增加,但在佔據銷售額大部分的中國市場,卻無望獲得以往那樣高的利潤率。
至此,給企業造成沉重負擔的是新車開發和設備投資的費用。奇瑞的尹同耀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表示“每年將投資10多億元用於新車和引擎的開發”。這還不包括新工廠的建設費、設備費、以及在發達國家構築銷售服務網路的費用等必要的投資。要想在2010年實現年產百萬輛的目標,估計至少還需要數百億元的追加投資。 如同騎自行車,一旦停止就無法平衡
吉利也是同樣。根據在香港上市的中間控股公司發佈的2005年年度報告,汽車業務的銷售額為49.7億元港幣,純利潤為2.6億美元。利潤雖然高於奇瑞,但如果要實現2015年產量達二百萬輛的目標,還必須追加數百億港幣的投資。不過,截至2005年底,該公司的總資產才為60.6億多元港幣稍多。投資所需費用遠遠超出了其自身能力,實為一種冒險行為。
從資產負債表上也能管窺該公司在資金方面的困境。截至2005年年底,吉利表示短期支付能力的流動比率(流動資產除以流動負債)為101.3%,足見其週轉資金沒有任何餘料。而負債中銀行貸款比例小得不自然,讓人推測是通過推遲向部件供應商和相關公司付款的時間才勉強度過了難關。
在本土業務(主場)中不能獲得充足的利潤,就算是以海外(客場)業務的成功來搏擊的話,在資本主義國家其銀行和市場是不會買賬的。但中國是個例外。被奉為民族產業“英雄”的奇瑞和吉利,即便是想回歸量力而行的合理經營之路,腳下的“梯子”已經被搬走。所以“只好忠實地按照國家戰略,繼續冒險,這樣通過國家的支援,有利於獲得設備投資及開拓海外市場所必須的資金”——兩家公司的高層做出上述判斷也不難理解。
不過,從長遠角度來看,國家的支援真的對經營是有益的嗎?最壞的情況是,假如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再次像2004~2005年那樣出現停滯,或者企業的海外拓展未能按計劃推進,奇瑞和吉利的成長就將停步。銷售額如果無法持續增加,企業的運營資金就會不足,緊接而來的就是企業陷於赤字狀態。這就如同騎自行車,一旦停止就無法平衡,而且無法後退一樣。
當然,就算出現虧損,通過國有銀行的貸款,企業不會馬上倒閉。但是,如果損失較大,國家就會追究某人的經營責任。奇瑞的尹同耀曾經說過“如果說我要離開奇瑞的話,那一定是奇瑞虧損的時候”。假如尹同耀、李書福等創業者引咎辭職,企業的向心力不可避免地會下降,但假如沒有人承擔責任,企業就會人心渙散。到那個時候,又靠誰來支撐奇瑞和吉利呢?
至此,筆者不禁想起家電企業科龍電器的結局。作為廣東省順德市的鄉鎮企業,科龍在上世紀90年代前期通過冰箱和空調得到了迅速發展。1996年在香港上市後,科龍也作為市場經濟時代的寵兒,備受外界的讚揚。
但是,伴隨著價格競爭激化所帶來的虧損,大股東——當地政府干涉了科龍高層的人事調整 ,企業管理開始迷失方向。由於未能挽回企業的頹勢,當地政府于2001年將科龍賣給了顧雛軍領導的民營企業格林柯爾。可是到了2005年,顧雛軍因涉嫌非法挪用資產而被捕。之後,科龍雖然被納入國有大型企業海信的旗下,但長年的經營不善已經使科龍的市場佔有率下跌,並損害了品牌形象。
奇瑞和吉利是否也會遭遇經營挫折就成為科龍第二,這種可能性誰都未必否定。但即便這樣,奇瑞和吉利也無退路可走。歸根結底,無法與國家戰略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實現獨立經營,這可以說是這兩家中國民族汽車產業之星的軟肋。
2007年7月25日星期三
Latest update of Geely 175
Disclosure of interest
Issued Shares 5,067,265,274
Main shareholders
Li Shu Fu
2,500,087,000
TOSCA
608,990,000
Morgan Stanley
421,006,994
UBS AG
393,875,623
OZ Management, L.L.C.
251,279,888
Remained 892,025,769
Issued Shares 5,067,265,274
Main shareholders
Li Shu Fu
2,500,087,000
TOSCA
608,990,000
Morgan Stanley
421,006,994
UBS AG
393,875,623
OZ Management, L.L.C.
251,279,888
Remained 892,025,769
2007年7月22日星期日
投資思路的轉變
用 PE 計算物有所值的公司
但關心公司未來的成長, 便要用 PEG
為尋找未來盈利高速增長的公司, 不妨參考經典定價公式
P 理論股價= D 今年紅利/ (K要求的投資收益率- g紅利再投資增長率)
g = ROE 淨資本收益率x b 留存收益比率
這樣 P 股價 和 ROE 淨資本收益率 聯繫在一超
公司管理層如提高 ROE , 分析師就算出理論股價比現時股價越高, 股票投資價值便越大
ROE 每變動 0.1%, 就帶來股價 4%的變化
Full year of 2006 Geely
ROA 10.7%
ROE 20.3%
EPS 5.05cents
PEG 0.28
但關心公司未來的成長, 便要用 PEG
為尋找未來盈利高速增長的公司, 不妨參考經典定價公式
P 理論股價= D 今年紅利/ (K要求的投資收益率- g紅利再投資增長率)
g = ROE 淨資本收益率x b 留存收益比率
這樣 P 股價 和 ROE 淨資本收益率 聯繫在一超
公司管理層如提高 ROE , 分析師就算出理論股價比現時股價越高, 股票投資價值便越大
ROE 每變動 0.1%, 就帶來股價 4%的變化
Full year of 2006 Geely
ROA 10.7%
ROE 20.3%
EPS 5.05cents
PEG 0.28
2007年7月18日星期三
$1.3 的吉利, 太超值 la
來來回回睇左 15/7 公告好多次
為了找出吉利的內在價值.
好壞消息 都有, 視付 point of view only.
1), 短期-->差. 因為增加股數大多
由現在5116M股加到 6405M (大股東新股),
最大係 7131M股(大股東新股 +可換股債券)
如果 1 隻野突然多左 40%, supply & demand 的道理, understand.
2) 大股東 李生想要甚麼 ??
要cash, 由上市公司問銀行借 money 買大陸 d 車廠最 easy.,
但係佢一做就比人認為佢想走鬼多過想做車. 今次佢做乜要股先??. ,
大陸 d 網話母公司 d 資金鏈唔得, 所以阿仔比左 16億阿媽使 ,
但其實只有 2000萬係現金, 要左12.9億股都唔係真銀,
要o今多有乜用, 點解決阿媽 d 煩惱, 或者, 阿媽一 d 都無煩惱呢
吉利集團係大陸公司, 可以係 A 股上,
今時今日返大陸圈錢又多過香港 你睇西礦 初頭話上 H 股la ,
我係李生有廠又有銷售網點解要平價比你 d 香港人??
李生賣 d 廠比 175, PE超平, >7倍only .返大陸 20倍呀
3)唔理李生個腦o林o羊, 但係o林 o林 175有無著數先.
copy from corybay.blogspot.com
依家以19億買入餘下權益, 大約7倍歷史
P/E(5.2-2.43)=2.77; 19/2.77 = 6.86x
假設重列06年收益, 將聯營公司收益全部入帳,
diluted EPS 大約9.9仙, 1.46收市價計,
大約14x PE又假設上半年四家聯營公司業績理想,
係2007年下半年入帳, 2007 年expected P/E 應該會再低D.
But Cory兄可能唔知, 計少左,
正確係 6 間.
上海華普 <---- 賺小左
浙江合營 <----最賺錢
浙江金剛 <---- 12/2006 成立, 1/2007 先開工, 唔知賺定蝕
湖南吉利 <---- 4/2007 成立, 7/2007 先開工, 唔知賺定蝕
浙江陸虎 <---- 12/2006 成立, 1/2007 先開工, 唔知賺定蝕
褔林國潤 <---- 賺多左
(4)好老實無人知佢業績理唔理想, 9月先知.
但係我先前有 friend send email 問吉利 d sale vol,
吉利reply 我個 friend 話唔講得, 但之後就古古惑惑係 自已個website,
話自已 d 車好好賣. 我今日都係估估下
(5)利潤爆發點.
有 3間新廠加 ERP 控制成本.
簡單D 廣, 成本可以 KEEP 得好
,eg, 成本由上年1億 升到 今年1.1億
但係 sale amount 由上年 1.1億升到 今年1.5 億.營業額升 36%
profit 便由 1000萬升到 4000萬, +300%
margin 由10%升到 26%. , 升 1.6 倍
吉利 d車個 engine 及大部份主要零件都 係自已出品,
電/人工/租金/原材料 都控制到.
吉利上年佔 46% d 車廠營業額 65.9億, 成本55.5億,
賣16-17萬輛車 平均車價4萬,
net profit 7.9%,(無用erp) $3100
上年 eps 只係 5.05仙,
我估今年平均車價最小 5.萬, net profit又係 7.9%(用左erp), $3950,
賣20-21萬輛車, =7.9億.,佔91%權益 ie 賺7.2億
如果 64億股 ie 今年 eps 11.2仙
EPS 由 5.05cent 升 1.2倍 to 11.2 cent
網上已經 post 左吉利集團利潤暴增 28.9 倍.
ps雖然無人話係真, 但係唔可以唔考慮呢個 news
總結,, $1.3 的吉利, 太超值 la
為了找出吉利的內在價值.
好壞消息 都有, 視付 point of view only.
1), 短期-->差. 因為增加股數大多
由現在5116M股加到 6405M (大股東新股),
最大係 7131M股(大股東新股 +可換股債券)
如果 1 隻野突然多左 40%, supply & demand 的道理, understand.
2) 大股東 李生想要甚麼 ??
要cash, 由上市公司問銀行借 money 買大陸 d 車廠最 easy.,
但係佢一做就比人認為佢想走鬼多過想做車. 今次佢做乜要股先??. ,
大陸 d 網話母公司 d 資金鏈唔得, 所以阿仔比左 16億阿媽使 ,
但其實只有 2000萬係現金, 要左12.9億股都唔係真銀,
要o今多有乜用, 點解決阿媽 d 煩惱, 或者, 阿媽一 d 都無煩惱呢
吉利集團係大陸公司, 可以係 A 股上,
今時今日返大陸圈錢又多過香港 你睇西礦 初頭話上 H 股la ,
我係李生有廠又有銷售網點解要平價比你 d 香港人??
李生賣 d 廠比 175, PE超平, >7倍only .返大陸 20倍呀
3)唔理李生個腦o林o羊, 但係o林 o林 175有無著數先.
copy from corybay.blogspot.com
依家以19億買入餘下權益, 大約7倍歷史
P/E(5.2-2.43)=2.77; 19/2.77 = 6.86x
假設重列06年收益, 將聯營公司收益全部入帳,
diluted EPS 大約9.9仙, 1.46收市價計,
大約14x PE又假設上半年四家聯營公司業績理想,
係2007年下半年入帳, 2007 年expected P/E 應該會再低D.
But Cory兄可能唔知, 計少左,
正確係 6 間.
上海華普 <---- 賺小左
浙江合營 <----最賺錢
浙江金剛 <---- 12/2006 成立, 1/2007 先開工, 唔知賺定蝕
湖南吉利 <---- 4/2007 成立, 7/2007 先開工, 唔知賺定蝕
浙江陸虎 <---- 12/2006 成立, 1/2007 先開工, 唔知賺定蝕
褔林國潤 <---- 賺多左
(4)好老實無人知佢業績理唔理想, 9月先知.
但係我先前有 friend send email 問吉利 d sale vol,
吉利reply 我個 friend 話唔講得, 但之後就古古惑惑係 自已個website,
話自已 d 車好好賣. 我今日都係估估下
(5)利潤爆發點.
有 3間新廠加 ERP 控制成本.
簡單D 廣, 成本可以 KEEP 得好
,eg, 成本由上年1億 升到 今年1.1億
但係 sale amount 由上年 1.1億升到 今年1.5 億.營業額升 36%
profit 便由 1000萬升到 4000萬, +300%
margin 由10%升到 26%. , 升 1.6 倍
吉利 d車個 engine 及大部份主要零件都 係自已出品,
電/人工/租金/原材料 都控制到.
吉利上年佔 46% d 車廠營業額 65.9億, 成本55.5億,
賣16-17萬輛車 平均車價4萬,
net profit 7.9%,(無用erp) $3100
上年 eps 只係 5.05仙,
我估今年平均車價最小 5.萬, net profit又係 7.9%(用左erp), $3950,
賣20-21萬輛車, =7.9億.,佔91%權益 ie 賺7.2億
如果 64億股 ie 今年 eps 11.2仙
EPS 由 5.05cent 升 1.2倍 to 11.2 cent
網上已經 post 左吉利集團利潤暴增 28.9 倍.
ps雖然無人話係真, 但係唔可以唔考慮呢個 news
總結,, $1.3 的吉利, 太超值 la
2007年7月17日星期二
用腦
好文分享 copy from forever
如無心機看老林兩本大作,不妨花少少時間看看這篇吧~~
應該算是濃縮的精華了.
作者:李劍我做股票是這樣的,總結一下,大概有四個方法。
第一個,我叫三不主義,就是說不看指數、不相信技術分析、不做預測。
不看指數,很簡單,指數好的時候,不好的股票也跌得一塌糊塗,還是有股票跌停板,你要光看指數做股票,在個股上還是要栽的,另外反過來也一樣,這四年熊市,其實有些股票年年創新高,給我們帶來的很不錯的回報,所以看指數沒用,最終你還是要落實到個股上,這句話很少有例外,只是在指數基金這個問題上,要看大盤,在平均市盈率到多少的時候,我們應該加買,什麼時候應該減倉。所以我平時是不看大盤的。
第二是不相信技術分析,99年以前波浪理論和江恩理論也看得太多,當時覺得18武藝都能用,就試試看吧,有一段時間,我有些朋友是做莊的,我在大戶室就明明看著莊家做莊,莊家告訴我,你看,我今天讓收盤價停在**價位,結果就停在**價位,這給我印象很深,所以K線圖這些東西,你不能說它都是騙人的,但很多是騙人的,你要是靠這些技術分析啊,就非常危險,這些危險包括,你可能在很高位置上套牢。我有很多朋友做技術分析,你看他們哪一個能說清楚明天是漲還是跌,都做不到的,你如果一直要向算命先生這樣去追求,這對我們投資沒什麼幫助。
所以(第三)不做預測,不做預測,準確地說是不做短期的預測,可以做長期的預測,比如對中國經濟或者一個行業,你大概可以說出一個長期的情況,比如手機出現了,你就別買那些BB機的股票,彩色膠捲出現了,就別買黑白膠捲的股票,數碼相機出來,傳統相機股票,像赫赫有名的柯達,就不要去碰它,這一點我們還可以預測,非典來了,旅遊業、航空業受影響,我們大概都可以預測到。可是你要說,明天就一定要到1000點,那絕對跌破1000點。2005年創新高,要漲到5000點,而且還說某年某月某日漲到多少點,這就是精確的錯誤,凡是預測說或者敢說某年某月某日某分某秒漲到多少點的,基本上都是騙人的,精確的錯誤不如模糊的正確好,所以我自己不做預測。
這是第一條,投資方法,三不主義。
第二條,十二個字的投資策略,那十二個字呢?
我把巴菲特的東西研究五年了,我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用十二個字可以概括:
好股好價,
長期持有,
適當分散。
這十二個字裡按輕重緩急,最重要是好股。
就在好股上面,講起來很寬,但是我想,簡單地講什麼叫好股:有核心競爭力,有長久生命力,利潤每年成長不低於15%,淨資產收益率不低於10%,等等。我先簡要說明,再舉例。我自己在A股市場、港股市場這麼多年來感覺到,它的概率在1000個股票中能有50個算得上好公司的就不錯了,如果頻繁地買股,肯定就越出好股的範圍,我這4年平均每年買的股票是2到3個,所以我買的有的賺了200%,最少最少也賺了50%,就是說你一定要在好股上下工夫。這裡我講的都是最重要的東西。
好價,這個好價格,很多股友,除了不買好股、亂買垃圾股的誤區之外,還有價格的問題。我舉些例子,我們訂機票,會打很多電話看哪個航空公司打折打得多,我們到超市買菜,一定要看價格,10元錢1斤的苦瓜,我一定要找2、3元1斤的苦瓜,100元的蘋果,誰會買100元的蘋果?我們會去找3元的蘋果。我覺得你買蘋果,還可能嘗一口,看蘋果好不好。我們平時買東西,是不含糊的。買一件衣服,反反復複試,砍價。1000元衣服對半再拐彎。而我們很多人買股票,拿出全部身家、多年積蓄,可是買一支股票真是草率,一個電話就下單了,或者聽一個朋友說:“這股票要漲了!”就買了。草率得很,而對這個股票極其重要的價位,就沒去想過。或者這樣想,這個股票100元1股,很貴,那個股票3元1股,很便宜。從絕對價位去看,這也是很大的誤區。你到香港就會發現,130元的滙豐銀行要比三毛錢的友誼國際,不知道便宜多少。三毛錢的股票市盈率1000倍,或者馬上就要破產,而130元的滙豐銀行,你擱在那裡,平均每年賺5%,一點問題都沒有。這都是對價格的誤區。我對目標公司,會仔細計算,算它哪個價位,才值得我們買進。我買的茅臺酒,按現在價格除權,是15元買的,動態市盈率是10倍還不到,靜態市盈率是12倍,雲南白藥是12元買的,同仁堂科技是5.5元買的,我自己有一個紀律,凡是超過20倍市盈率以上的,通通不買,管你什麼好股不好股,管人家怎麼說,為什麼呢?因為按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論,有很重要的一條,你買一個公司的股票,你要想,全世界再優秀的公司,平均每年保持40%的增長,這樣公司實在太少,你要保持40%的增長,你才能用20倍的市盈率去買它,為什麼?因為他還有一條,我們要在市場價格是內在價值一半的時候,我們才能買進,當它的內在價值是40元,我們就要想辦法在它的市場價格20元,也就是一半的時候去買它,你才有確切的把握,只要它向內在價值回歸,你就賺了100%了。那麼,穩定成長的定價比較簡單,它要保持每年20%的增長,就在10倍市盈率的時候去買,我舉個例子,同仁堂,你可以看看,從93年到現在,平均每年淨利潤增長20%,那麼我們就在10倍市盈率去買它,你能買到就太容易賺錢了。現在賺不到了,大盤跌到1000點,它還有30倍市盈率,那我們可以不買,可以去買別的,你可以等到像我講到這樣的情況出現了,再去買它。
穩定成長股比較簡單,週期性股票就複雜一些,但是同樣是定價很重要。我再舉個例子,上海汽車,你要在汽車行業非常好的時候,16元18元去買上海汽車,那時候買它,就犯了錯誤,買了最高點,會從16元套到4元錢,特別殘酷,是吧?可是用我講的這個方法,你就會發現在16元的時候不會買,按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的方法,也很簡單,對週期性股票,你把它7到10年的利潤全部加起來,然後除以7或者10,就可以算出每年平均利潤,按這個定價,風險大大降低,因為這樣一算,上海汽車的最好價格是2.6元,即使在上海汽車業績最差的時候,週期性低點的時候,用2.6元去買,你也不怕。2.6元買和16元買,相差太遠,而事實上,為什麼有很多人,前幾年,我寫字樓下面的電工都跑上來,說他要買上海汽車和長安汽車,可見多麼熱門,實際上那時候,現在知道了,要賠80%。
定價很重要,好股還要有好價。
再下面是“長期持有”。
四年熊市下來,大家最不能接受這個“長期持有”,說如果四年前早拋掉,我現在太幸福了,還長期持有?我講的前提是什麼?是說,當你買的是好公司,當你買的是好價格,那你長期持有就沒問題,對吧?我舉國外的例子,你在十年前買的沃爾瑪,長期持有,現在漲了二、三十倍,100年前買的可口可樂,你就賺了2000萬倍,2000萬倍呀, 1萬元買,現在就是2000億。我自己的股票,我買的茅臺,我耐心地等它上市了兩年,我沒碰它,一直等到2003年,拐點出現了,我稍微講一下,2003年10月,白酒行業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白酒行業經過了5年的大熊市,全國年產量800萬噸跌到320萬噸,生活觀念改變了,很多人喝啤酒、葡萄酒,不再喝白酒,白酒蕭條了。2003年,白酒銷量停止下降,開始上升,茅臺酒加價,我等了兩年,價格下降到我定的標準,動態市盈率10倍,我認為三五年出現的大機會來了,就買了,動員很多朋友買。但是很不幸,很多朋友賺了二、三元錢,就趕快拋掉。很多人買了很差勁的股票,沒賺錢,他就一直留著,結果一直套,越套越深,40元套到4元:40套到30捨不得斬,套到20麻木了,套到10元,他也不管,幾年下來,一輪熊市過來,打開帳單一看,全是垃圾股。什麼原因呢?好股賺了錢都拋了,壞股不得不拿著。就像在我的別墅裡,草都留下,花都打拔掉了。劣幣驅逐良幣,在我們很多朋友,劣股驅逐良股,留下的都是很差勁的股票,所以,好股要一直持有。聽我建議買了茅臺、買了雙匯、買了上海機場、買了同仁堂、買了雲南白藥,很多朋友賺了一、兩元錢,就把它拋掉,留到現在,就已經翻了兩番,漲了200%,但是留下來的人不多,由此看來,買了好公司,就是有好價格,你如果不能長期持有的話,最後利潤也得不倒保障。這十二字裡面,長期持有,我認為至關重要。這個長期持有裡面,還包括這樣一個信念,我們選股要有這樣的理念,當你不想持有這個股票15年、20年、一輩子,你根本就不要買它。你有這樣的精神,才能買到好股。我買的股票,重倉股,不會再動了,我說不再動是這個意思,基本面不變化,就持有一生。因為它在一直賺錢嘛。十二個字的最後,是適當分散,這比較簡單,再好的公司,再好的股票,也不能只買一個,像上海機場這麼好,像茅臺這麼好,也不能只買一個,要適當分散,適當分散到什麼程度更好呢?我自己感覺5到10個比較好,不要太多,太多以後我們研究不過來,我每年要和董秘打很多電話,上市公司我要經常去跑,股東大會要參加,我要是買了100個股票,那我也忙不過來。所以適當分散。 這是第二條,十二個字。
第三條,先行業,後個股。先行業後個股是什麼道理?我們買個股,經過這麼多年,大家都有體會了,買個股,就要買這個行業的龍頭。買最好的,你要買肉製品,肯定買雙匯;你要買白酒,顯然在茅臺和五糧液裡面選;我要買鋼鐵股,就買寶鋼;我要買機場股,就要買輸送量、客流量、貨源最大的機場;我要買紅酒,就只能買長城幹紅和張裕,我不會隨便亂買;啤酒,顯然是青島啤酒和燕京啤酒;乳業,首屈一指是伊利股份和蒙牛,就不會去選三元和新希望這樣的;電子行業,中興通訊,假如華為上市了,那也在裡面,大家都要買龍頭。買龍頭,還要看行業,個股裡面還要選擇。一般現在都不會去買垃圾股,可是同樣是龍頭,我認為選擇行業也很重要,選擇個股的時候,一定要根據行業進行區分,因為時間不太多,我只能大概簡單講一下。
為什麼要區分行業?首先,一定要區分穩定成長性行業和週期性行業,象食品飲料藥品等,是穩定成長性行業,比如藥品,不會因為經濟形勢好,我就多吃藥,每天吃三斤半,經濟形勢不好,就只吃一粒,感冒藥都不吃了。週期性行業,它就不一樣,大家最大的誤區,在市盈率方面最容易上週期性行業的當,你看,04年宏觀調控到現在,很多公司虧損,都是虧損在週期性行業。04年,週期性行業,鋼鐵、水泥、石化、汽車、銀行,這些行業,它們的市盈率非常之低,當時市盈率好象只有2、3倍,你要是只看市盈率,以為市盈率不到10倍,你去買這些週期性行業,那就要上大當,週期性行業實際上剛剛相反,市盈率高的時候,業績一塌糊塗的時候,恰恰值得買。舉個例子,黃金,黃金的價格暴漲,金礦的股票也暴漲,可這個時候不能買,你等到黃金的價格接近黃金礦山的開採成本,黃金礦山的開採成本大概是每盎司220美元左右,金價跌到那個時候,金礦開採都沒什麼賺頭,就會停止開採,一停止開採,你就會看到金礦企業的市盈率非常之高,它可能高到上百倍,但是恰恰在這個時候,你去買金礦的股票,在金價每盎司220美元的時候去買金礦的股票,那就賺大錢了。在週期性行業,很容易在市盈率、淨資產方面上當,所以我認為,首先區分行業很重要。
我再舉一個為什麼要先選行業,再選個股的例子,我們從精益求精的角度講,選擇行業的重要性在哪裡?有些行業,它就是產生不了大牛股,你看美國道鐘斯指數就可以看出,大牛股都產生於哪裡?大牛股都產生於製造業、服務業、採掘業。你把組成道鐘斯指數的上市公司一翻,絕大多數都屬於這三個行業,我們講通用電器、可口可樂、吉列剃鬚刀,都是製造業,沃爾瑪、一些著名銀行都是屬於服務業,埃克森石油、中國的中國石油都屬於採掘業,大牛股都是出生在這些行業裡。哪些行業就是出不了大牛股呢?你想想看,公用事業,就出不了大牛股。你看看歐洲股市,從荷蘭股市開始,有兩百年歷史了,有哪一個公用事業股成大牛股的?煤氣、地鐵、高速公路、隧道、電力、橋樑,這樣的公司,我建議大家別買,不是說這些不能賺錢,而是說你要想在它身上賺到100倍、10倍,太難!我們要做一個職業投資者,就要有一個思想意識,就是說,不想成為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當億萬富翁的投資者,我說不是好投資者,我們想當億萬富翁,我們的選股就要考慮考慮,不要從公用事業股中去選,煤氣、高速公路、地鐵,它們的價格受管制,你要想讓地鐵提價,老百姓要罵娘的,要告到人大去,你怎麼能讓地鐵成為牛股?地鐵修一下,修高速公路,動不動向銀行貸款幾十個億,資本開支巨大。而製造業呢,你看中興通訊,它已經把產品賣到歐洲去、賣到非洲去了,這就是製造業的優點,它可以賣到最偏遠的地方,可以賣到地球各個角落,可口可樂就是這樣的例子,沃爾瑪在全球擴張,銀行在全球擴張,這些行業才可以產生超級大牛股,十年漲十倍,沃爾瑪從誕生開始,漲500倍。
有些行業,確實要進入夕陽行業,我們就不要買。例如,柯達,不生產黑白膠捲了。手機,剛問世的時候,是無比光輝的朝陽行業,但現在呢,大家很清楚,手機又是個夕陽行業,做手機的實在太多,它已經不賺錢了。有些行業註定不能賺大錢,舉個例子,航空公司,我從來不買航空公司的股票,我給它起個名字,叫兩頭受氣的行業,什麼叫兩頭受氣啊?它一方面成本不斷上升,航空公司的成本是兩個,一個是汽油,一個是大量的人工,石油永遠是漲價,而人的工資,我們回想一下看看,這麼多年到現在,你什麼時候看到工資是下降的?每個城市的最低生活費都在提高,我們沒看到下降。深圳航空是做得最好的,做得這麼好,它一架飛機,也要110個人,地勤、空姐、機長為一架飛機服務,成本永遠在漲,航空公司的底下這一頭,成本在受氣。那一頭又受氣了,是售價,機票老打折。 可是有些行業,兩頭都受益,一邊降低成本,一邊提高價格。你看美國的菲力浦莫利斯,生產萬寶路香煙的,還有上海的中華牌香煙,它的煙能夠不斷地引進新技術,不斷地降低成本,煙草加工,把人力開支一年年縮減,反過來,煙草價格一年年上升。中華牌香煙,1000元一條,比文革的時候漲多少,我們就要找這種行業,它既能無限地提價,又能夠不斷地降低成本,而不能買航空公司這樣的,成本提高,售價降低。青島海爾,我很佩服它,很優秀,可是它處在一個很不幸的行業,鋼材、原材料都不斷漲價,可是家電很多企業,互相殺價,價格不斷下跌,所以我從來不買家電的股票。我們一定要把行業分清楚。
先行業後個股,這是我的第三條。
第四條,極其苛刻的選股條件。
我舉個例子,國外有一個畫家,非常勤奮,平均每天要畫幅畫,可是一年下來,一幅畫也沒賣出去,然後請教一個老畫家,說我每天這麼勤奮,怎麼一張畫都賣不掉。那個老畫家就說,你能不能反過來,一年用364天去畫一張畫,用一天時間去賣畫,我相信你肯定能賣掉。這個例子對我研究上市公司研究股票,很有啟發,我個人大概就是這樣做的。就是用364天,去研究、去調查、去從生活中發現。不要去看電腦每天的報價,每天看價格從三塊掉到兩塊,兩快漲到三塊,沒有太大意義。用364天去看年報,去調查,去思考,用一天時間去買股票,其實我講一天時間,一點也不誇張,我記得我這幾年每年花在買股票的時間,其實不到一天,因為現在買股票太方便,只要打個電話,只要在網上點幾下,幾分鐘就完了。可這一點要做到,還真不容易,因為大多數股友,很多老人家,整天盯著螢幕,買賣股票,真是很可憐,他們買股票,都不知道這個公司究竟是幹什麼的,這公司好在哪裡,不好在哪裡。整天盯在那裡,能看出錢來嗎?看不出錢來的。用364天研究,為什麼只用一天時間買股票呢?還有幾個苛刻的條件來選股。這個苛刻講通俗點,是百裡挑一,100個股票能選到一個就不錯了。如果能做到千里挑一,那就更好。苛刻到什麼程度?一個是要萬千寵愛在一身,我們要買的股票,要符合許多條件,如果不符合條件,就不要去買,就是說要有一個理念,這個理念經過四年熊市,很多朋友難以接受,但我自己確實是這樣貫徹的,就是說,你買的這個股票,你要像買給自己住的房子一樣去買,你買一套房子不會說是隨便買一套,然後三天兩頭賣了,又換一套吧?有很多人住一套房子要住一輩子。正因為要住一輩子,正因為你要把自己幾十年的積蓄去買一套房子,就非常注意挑選,地段、通風、陽光。我們買股票,要像買房子那樣去挑選。
第二個要像收藏郵票一樣,去珍藏。集郵集郵,像文革時候的林彪的郵票,不會隨便把它賣了,知道越放越值錢。好公司的股票也是這樣,時間長了,會很值錢,中石油的股票中間經常有不動的時候,茅臺也經常有不動的時候,雲南白藥也經常有不動的時候,但是時間一長,你就知道,它每年都給你增長15%到20%。如果現在有100萬,每年增長20%,四十年後,全是億萬富翁。而且我們還很輕鬆,可以去度假、去玩、去釣魚。但前提是要好的,好的你才能珍藏。像收藏郵票那樣。有句話說,選股如選妻,這句話大家都聽爛了,我自己覺得是真理,我們要像挑選終生伴侶一樣挑選好股票。就是說,這個公司哪方面都要符合標準,我在目前持有的股票裡面,有一個就是這樣,從哪方面看都很好,屬於這種萬千寵愛在一身的,我不講名字,講一下它的條件,大家聽可能就聽出來是哪一個,但是,大家如何能夠按照我這種苛刻的選股標準,相信大家不久之後,即使達不到我這種嚴格的標準,但只要像這種標準看齊的話,至少有一點,大家不會買到垃圾股,不會買到讓你賠錢賠到百分之八、九十。也不會虧到20%以上。
它有著名的品牌,不僅是行業裡的著名品牌,而且還是本民族的著名品牌。這公司有了。第二它的產品獨一無二,就是說,離開了它所在的地方,別的地方沒法生產。日本能想了很多辦法,搞了十多年一直搞不出來。它公司自己的技術人員,把它放到附近的地方去生產,也不行。就是說,地域具有壟斷性。第三,它的廣告費,不要花多少。因為老有中央領導人或者著名的政治家、高層領導給它做免費廣告,它廣告費也不用什麼。第四,它不用借很多債,它甚至沒有借債。因為我們平時很多朋友買股票沒有注意,有的公司負債率高得很,風險一來,有的公司一下就垮了。像上海的複星集團,我管你好不好,光你那麼大的負債,我就不買。美菱電器、格力電器都是巨額負債,100多億的負債,20億的淨資產,像這樣的我都不碰。而這個公司,就沒有負債。不但沒有負債,而且貨還沒出去,就收到錢了。在中國這個缺少誠信的地方,三角債非常突出。我們買股票,要當心應收款巨大的。這麼多年,我一方面很佩服中集集團,可另一方面從不買中集集團。因為中集集團的應收款實在太大,有沒有應收款的,我為什麼要買有這麼巨大應收款的?你看前年東方鍋爐,我這個不是東方鍋爐,它一下子把幾十億的預付款收來了,你就知道它的產品就絕對沒有收不到款的風險。而這個公司,就沒有應收款,總是貨還沒有生產出來,人家的錢就先到了。第六,人家的貨放在倉庫裡放幾年,就不值錢了。電腦,晶片,在倉庫裡放個五年,1000元的電腦,放五年,100元都賣不出去了。餅乾,放五年,你還能賣出錢嗎?紙板,放五年,紙都發黃了,你還能賣錢嗎?可這個公司的產品,不怕積壓,它越積壓,時間越長,它就越值錢。第七,它的最主要的生產設備,地窖,不用維修,不會生銹、不會過時、貶值,相反,這個地窖還會增值,為什麼?它的微生物種群越來越豐富,釀出來的產品越來越好。反過來想,我們很多重工業的股票,像航空公司,飛機是最重要成本、主要設備,飛幾年以後就淘汰了,它就要花錢去買新飛機,那股東賺什麼錢?它好不容易從乘客那裡賺來的錢,又要去買新飛機,而新飛機又是高價的。那我們為什麼不買那些設備不會過時的?另外還有更多吧。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我們選股,要用最挑剔的眼光來選股票,管理層也是一樣,這個公司的管理層,董事長,他本身就是這個行業的技術權威,他是產品香型的提出者和標準的制訂者,他在幾十年裡從來沒有動搖它的主業,拒絕許多誘惑。像這樣例子很多。最後我想歸結到,要想投資成功,用兩句話可以概括掉,一句就是,一年用364天精心選擇最好的公司,第二句,耐心地等待,等待我講的價位到達,好股好價,就行了。
如無心機看老林兩本大作,不妨花少少時間看看這篇吧~~
應該算是濃縮的精華了.
作者:李劍我做股票是這樣的,總結一下,大概有四個方法。
第一個,我叫三不主義,就是說不看指數、不相信技術分析、不做預測。
不看指數,很簡單,指數好的時候,不好的股票也跌得一塌糊塗,還是有股票跌停板,你要光看指數做股票,在個股上還是要栽的,另外反過來也一樣,這四年熊市,其實有些股票年年創新高,給我們帶來的很不錯的回報,所以看指數沒用,最終你還是要落實到個股上,這句話很少有例外,只是在指數基金這個問題上,要看大盤,在平均市盈率到多少的時候,我們應該加買,什麼時候應該減倉。所以我平時是不看大盤的。
第二是不相信技術分析,99年以前波浪理論和江恩理論也看得太多,當時覺得18武藝都能用,就試試看吧,有一段時間,我有些朋友是做莊的,我在大戶室就明明看著莊家做莊,莊家告訴我,你看,我今天讓收盤價停在**價位,結果就停在**價位,這給我印象很深,所以K線圖這些東西,你不能說它都是騙人的,但很多是騙人的,你要是靠這些技術分析啊,就非常危險,這些危險包括,你可能在很高位置上套牢。我有很多朋友做技術分析,你看他們哪一個能說清楚明天是漲還是跌,都做不到的,你如果一直要向算命先生這樣去追求,這對我們投資沒什麼幫助。
所以(第三)不做預測,不做預測,準確地說是不做短期的預測,可以做長期的預測,比如對中國經濟或者一個行業,你大概可以說出一個長期的情況,比如手機出現了,你就別買那些BB機的股票,彩色膠捲出現了,就別買黑白膠捲的股票,數碼相機出來,傳統相機股票,像赫赫有名的柯達,就不要去碰它,這一點我們還可以預測,非典來了,旅遊業、航空業受影響,我們大概都可以預測到。可是你要說,明天就一定要到1000點,那絕對跌破1000點。2005年創新高,要漲到5000點,而且還說某年某月某日漲到多少點,這就是精確的錯誤,凡是預測說或者敢說某年某月某日某分某秒漲到多少點的,基本上都是騙人的,精確的錯誤不如模糊的正確好,所以我自己不做預測。
這是第一條,投資方法,三不主義。
第二條,十二個字的投資策略,那十二個字呢?
我把巴菲特的東西研究五年了,我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用十二個字可以概括:
好股好價,
長期持有,
適當分散。
這十二個字裡按輕重緩急,最重要是好股。
就在好股上面,講起來很寬,但是我想,簡單地講什麼叫好股:有核心競爭力,有長久生命力,利潤每年成長不低於15%,淨資產收益率不低於10%,等等。我先簡要說明,再舉例。我自己在A股市場、港股市場這麼多年來感覺到,它的概率在1000個股票中能有50個算得上好公司的就不錯了,如果頻繁地買股,肯定就越出好股的範圍,我這4年平均每年買的股票是2到3個,所以我買的有的賺了200%,最少最少也賺了50%,就是說你一定要在好股上下工夫。這裡我講的都是最重要的東西。
好價,這個好價格,很多股友,除了不買好股、亂買垃圾股的誤區之外,還有價格的問題。我舉些例子,我們訂機票,會打很多電話看哪個航空公司打折打得多,我們到超市買菜,一定要看價格,10元錢1斤的苦瓜,我一定要找2、3元1斤的苦瓜,100元的蘋果,誰會買100元的蘋果?我們會去找3元的蘋果。我覺得你買蘋果,還可能嘗一口,看蘋果好不好。我們平時買東西,是不含糊的。買一件衣服,反反復複試,砍價。1000元衣服對半再拐彎。而我們很多人買股票,拿出全部身家、多年積蓄,可是買一支股票真是草率,一個電話就下單了,或者聽一個朋友說:“這股票要漲了!”就買了。草率得很,而對這個股票極其重要的價位,就沒去想過。或者這樣想,這個股票100元1股,很貴,那個股票3元1股,很便宜。從絕對價位去看,這也是很大的誤區。你到香港就會發現,130元的滙豐銀行要比三毛錢的友誼國際,不知道便宜多少。三毛錢的股票市盈率1000倍,或者馬上就要破產,而130元的滙豐銀行,你擱在那裡,平均每年賺5%,一點問題都沒有。這都是對價格的誤區。我對目標公司,會仔細計算,算它哪個價位,才值得我們買進。我買的茅臺酒,按現在價格除權,是15元買的,動態市盈率是10倍還不到,靜態市盈率是12倍,雲南白藥是12元買的,同仁堂科技是5.5元買的,我自己有一個紀律,凡是超過20倍市盈率以上的,通通不買,管你什麼好股不好股,管人家怎麼說,為什麼呢?因為按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論,有很重要的一條,你買一個公司的股票,你要想,全世界再優秀的公司,平均每年保持40%的增長,這樣公司實在太少,你要保持40%的增長,你才能用20倍的市盈率去買它,為什麼?因為他還有一條,我們要在市場價格是內在價值一半的時候,我們才能買進,當它的內在價值是40元,我們就要想辦法在它的市場價格20元,也就是一半的時候去買它,你才有確切的把握,只要它向內在價值回歸,你就賺了100%了。那麼,穩定成長的定價比較簡單,它要保持每年20%的增長,就在10倍市盈率的時候去買,我舉個例子,同仁堂,你可以看看,從93年到現在,平均每年淨利潤增長20%,那麼我們就在10倍市盈率去買它,你能買到就太容易賺錢了。現在賺不到了,大盤跌到1000點,它還有30倍市盈率,那我們可以不買,可以去買別的,你可以等到像我講到這樣的情況出現了,再去買它。
穩定成長股比較簡單,週期性股票就複雜一些,但是同樣是定價很重要。我再舉個例子,上海汽車,你要在汽車行業非常好的時候,16元18元去買上海汽車,那時候買它,就犯了錯誤,買了最高點,會從16元套到4元錢,特別殘酷,是吧?可是用我講的這個方法,你就會發現在16元的時候不會買,按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的方法,也很簡單,對週期性股票,你把它7到10年的利潤全部加起來,然後除以7或者10,就可以算出每年平均利潤,按這個定價,風險大大降低,因為這樣一算,上海汽車的最好價格是2.6元,即使在上海汽車業績最差的時候,週期性低點的時候,用2.6元去買,你也不怕。2.6元買和16元買,相差太遠,而事實上,為什麼有很多人,前幾年,我寫字樓下面的電工都跑上來,說他要買上海汽車和長安汽車,可見多麼熱門,實際上那時候,現在知道了,要賠80%。
定價很重要,好股還要有好價。
再下面是“長期持有”。
四年熊市下來,大家最不能接受這個“長期持有”,說如果四年前早拋掉,我現在太幸福了,還長期持有?我講的前提是什麼?是說,當你買的是好公司,當你買的是好價格,那你長期持有就沒問題,對吧?我舉國外的例子,你在十年前買的沃爾瑪,長期持有,現在漲了二、三十倍,100年前買的可口可樂,你就賺了2000萬倍,2000萬倍呀, 1萬元買,現在就是2000億。我自己的股票,我買的茅臺,我耐心地等它上市了兩年,我沒碰它,一直等到2003年,拐點出現了,我稍微講一下,2003年10月,白酒行業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白酒行業經過了5年的大熊市,全國年產量800萬噸跌到320萬噸,生活觀念改變了,很多人喝啤酒、葡萄酒,不再喝白酒,白酒蕭條了。2003年,白酒銷量停止下降,開始上升,茅臺酒加價,我等了兩年,價格下降到我定的標準,動態市盈率10倍,我認為三五年出現的大機會來了,就買了,動員很多朋友買。但是很不幸,很多朋友賺了二、三元錢,就趕快拋掉。很多人買了很差勁的股票,沒賺錢,他就一直留著,結果一直套,越套越深,40元套到4元:40套到30捨不得斬,套到20麻木了,套到10元,他也不管,幾年下來,一輪熊市過來,打開帳單一看,全是垃圾股。什麼原因呢?好股賺了錢都拋了,壞股不得不拿著。就像在我的別墅裡,草都留下,花都打拔掉了。劣幣驅逐良幣,在我們很多朋友,劣股驅逐良股,留下的都是很差勁的股票,所以,好股要一直持有。聽我建議買了茅臺、買了雙匯、買了上海機場、買了同仁堂、買了雲南白藥,很多朋友賺了一、兩元錢,就把它拋掉,留到現在,就已經翻了兩番,漲了200%,但是留下來的人不多,由此看來,買了好公司,就是有好價格,你如果不能長期持有的話,最後利潤也得不倒保障。這十二字裡面,長期持有,我認為至關重要。這個長期持有裡面,還包括這樣一個信念,我們選股要有這樣的理念,當你不想持有這個股票15年、20年、一輩子,你根本就不要買它。你有這樣的精神,才能買到好股。我買的股票,重倉股,不會再動了,我說不再動是這個意思,基本面不變化,就持有一生。因為它在一直賺錢嘛。十二個字的最後,是適當分散,這比較簡單,再好的公司,再好的股票,也不能只買一個,像上海機場這麼好,像茅臺這麼好,也不能只買一個,要適當分散,適當分散到什麼程度更好呢?我自己感覺5到10個比較好,不要太多,太多以後我們研究不過來,我每年要和董秘打很多電話,上市公司我要經常去跑,股東大會要參加,我要是買了100個股票,那我也忙不過來。所以適當分散。 這是第二條,十二個字。
第三條,先行業,後個股。先行業後個股是什麼道理?我們買個股,經過這麼多年,大家都有體會了,買個股,就要買這個行業的龍頭。買最好的,你要買肉製品,肯定買雙匯;你要買白酒,顯然在茅臺和五糧液裡面選;我要買鋼鐵股,就買寶鋼;我要買機場股,就要買輸送量、客流量、貨源最大的機場;我要買紅酒,就只能買長城幹紅和張裕,我不會隨便亂買;啤酒,顯然是青島啤酒和燕京啤酒;乳業,首屈一指是伊利股份和蒙牛,就不會去選三元和新希望這樣的;電子行業,中興通訊,假如華為上市了,那也在裡面,大家都要買龍頭。買龍頭,還要看行業,個股裡面還要選擇。一般現在都不會去買垃圾股,可是同樣是龍頭,我認為選擇行業也很重要,選擇個股的時候,一定要根據行業進行區分,因為時間不太多,我只能大概簡單講一下。
為什麼要區分行業?首先,一定要區分穩定成長性行業和週期性行業,象食品飲料藥品等,是穩定成長性行業,比如藥品,不會因為經濟形勢好,我就多吃藥,每天吃三斤半,經濟形勢不好,就只吃一粒,感冒藥都不吃了。週期性行業,它就不一樣,大家最大的誤區,在市盈率方面最容易上週期性行業的當,你看,04年宏觀調控到現在,很多公司虧損,都是虧損在週期性行業。04年,週期性行業,鋼鐵、水泥、石化、汽車、銀行,這些行業,它們的市盈率非常之低,當時市盈率好象只有2、3倍,你要是只看市盈率,以為市盈率不到10倍,你去買這些週期性行業,那就要上大當,週期性行業實際上剛剛相反,市盈率高的時候,業績一塌糊塗的時候,恰恰值得買。舉個例子,黃金,黃金的價格暴漲,金礦的股票也暴漲,可這個時候不能買,你等到黃金的價格接近黃金礦山的開採成本,黃金礦山的開採成本大概是每盎司220美元左右,金價跌到那個時候,金礦開採都沒什麼賺頭,就會停止開採,一停止開採,你就會看到金礦企業的市盈率非常之高,它可能高到上百倍,但是恰恰在這個時候,你去買金礦的股票,在金價每盎司220美元的時候去買金礦的股票,那就賺大錢了。在週期性行業,很容易在市盈率、淨資產方面上當,所以我認為,首先區分行業很重要。
我再舉一個為什麼要先選行業,再選個股的例子,我們從精益求精的角度講,選擇行業的重要性在哪裡?有些行業,它就是產生不了大牛股,你看美國道鐘斯指數就可以看出,大牛股都產生於哪裡?大牛股都產生於製造業、服務業、採掘業。你把組成道鐘斯指數的上市公司一翻,絕大多數都屬於這三個行業,我們講通用電器、可口可樂、吉列剃鬚刀,都是製造業,沃爾瑪、一些著名銀行都是屬於服務業,埃克森石油、中國的中國石油都屬於採掘業,大牛股都是出生在這些行業裡。哪些行業就是出不了大牛股呢?你想想看,公用事業,就出不了大牛股。你看看歐洲股市,從荷蘭股市開始,有兩百年歷史了,有哪一個公用事業股成大牛股的?煤氣、地鐵、高速公路、隧道、電力、橋樑,這樣的公司,我建議大家別買,不是說這些不能賺錢,而是說你要想在它身上賺到100倍、10倍,太難!我們要做一個職業投資者,就要有一個思想意識,就是說,不想成為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當億萬富翁的投資者,我說不是好投資者,我們想當億萬富翁,我們的選股就要考慮考慮,不要從公用事業股中去選,煤氣、高速公路、地鐵,它們的價格受管制,你要想讓地鐵提價,老百姓要罵娘的,要告到人大去,你怎麼能讓地鐵成為牛股?地鐵修一下,修高速公路,動不動向銀行貸款幾十個億,資本開支巨大。而製造業呢,你看中興通訊,它已經把產品賣到歐洲去、賣到非洲去了,這就是製造業的優點,它可以賣到最偏遠的地方,可以賣到地球各個角落,可口可樂就是這樣的例子,沃爾瑪在全球擴張,銀行在全球擴張,這些行業才可以產生超級大牛股,十年漲十倍,沃爾瑪從誕生開始,漲500倍。
有些行業,確實要進入夕陽行業,我們就不要買。例如,柯達,不生產黑白膠捲了。手機,剛問世的時候,是無比光輝的朝陽行業,但現在呢,大家很清楚,手機又是個夕陽行業,做手機的實在太多,它已經不賺錢了。有些行業註定不能賺大錢,舉個例子,航空公司,我從來不買航空公司的股票,我給它起個名字,叫兩頭受氣的行業,什麼叫兩頭受氣啊?它一方面成本不斷上升,航空公司的成本是兩個,一個是汽油,一個是大量的人工,石油永遠是漲價,而人的工資,我們回想一下看看,這麼多年到現在,你什麼時候看到工資是下降的?每個城市的最低生活費都在提高,我們沒看到下降。深圳航空是做得最好的,做得這麼好,它一架飛機,也要110個人,地勤、空姐、機長為一架飛機服務,成本永遠在漲,航空公司的底下這一頭,成本在受氣。那一頭又受氣了,是售價,機票老打折。 可是有些行業,兩頭都受益,一邊降低成本,一邊提高價格。你看美國的菲力浦莫利斯,生產萬寶路香煙的,還有上海的中華牌香煙,它的煙能夠不斷地引進新技術,不斷地降低成本,煙草加工,把人力開支一年年縮減,反過來,煙草價格一年年上升。中華牌香煙,1000元一條,比文革的時候漲多少,我們就要找這種行業,它既能無限地提價,又能夠不斷地降低成本,而不能買航空公司這樣的,成本提高,售價降低。青島海爾,我很佩服它,很優秀,可是它處在一個很不幸的行業,鋼材、原材料都不斷漲價,可是家電很多企業,互相殺價,價格不斷下跌,所以我從來不買家電的股票。我們一定要把行業分清楚。
先行業後個股,這是我的第三條。
第四條,極其苛刻的選股條件。
我舉個例子,國外有一個畫家,非常勤奮,平均每天要畫幅畫,可是一年下來,一幅畫也沒賣出去,然後請教一個老畫家,說我每天這麼勤奮,怎麼一張畫都賣不掉。那個老畫家就說,你能不能反過來,一年用364天去畫一張畫,用一天時間去賣畫,我相信你肯定能賣掉。這個例子對我研究上市公司研究股票,很有啟發,我個人大概就是這樣做的。就是用364天,去研究、去調查、去從生活中發現。不要去看電腦每天的報價,每天看價格從三塊掉到兩塊,兩快漲到三塊,沒有太大意義。用364天去看年報,去調查,去思考,用一天時間去買股票,其實我講一天時間,一點也不誇張,我記得我這幾年每年花在買股票的時間,其實不到一天,因為現在買股票太方便,只要打個電話,只要在網上點幾下,幾分鐘就完了。可這一點要做到,還真不容易,因為大多數股友,很多老人家,整天盯著螢幕,買賣股票,真是很可憐,他們買股票,都不知道這個公司究竟是幹什麼的,這公司好在哪裡,不好在哪裡。整天盯在那裡,能看出錢來嗎?看不出錢來的。用364天研究,為什麼只用一天時間買股票呢?還有幾個苛刻的條件來選股。這個苛刻講通俗點,是百裡挑一,100個股票能選到一個就不錯了。如果能做到千里挑一,那就更好。苛刻到什麼程度?一個是要萬千寵愛在一身,我們要買的股票,要符合許多條件,如果不符合條件,就不要去買,就是說要有一個理念,這個理念經過四年熊市,很多朋友難以接受,但我自己確實是這樣貫徹的,就是說,你買的這個股票,你要像買給自己住的房子一樣去買,你買一套房子不會說是隨便買一套,然後三天兩頭賣了,又換一套吧?有很多人住一套房子要住一輩子。正因為要住一輩子,正因為你要把自己幾十年的積蓄去買一套房子,就非常注意挑選,地段、通風、陽光。我們買股票,要像買房子那樣去挑選。
第二個要像收藏郵票一樣,去珍藏。集郵集郵,像文革時候的林彪的郵票,不會隨便把它賣了,知道越放越值錢。好公司的股票也是這樣,時間長了,會很值錢,中石油的股票中間經常有不動的時候,茅臺也經常有不動的時候,雲南白藥也經常有不動的時候,但是時間一長,你就知道,它每年都給你增長15%到20%。如果現在有100萬,每年增長20%,四十年後,全是億萬富翁。而且我們還很輕鬆,可以去度假、去玩、去釣魚。但前提是要好的,好的你才能珍藏。像收藏郵票那樣。有句話說,選股如選妻,這句話大家都聽爛了,我自己覺得是真理,我們要像挑選終生伴侶一樣挑選好股票。就是說,這個公司哪方面都要符合標準,我在目前持有的股票裡面,有一個就是這樣,從哪方面看都很好,屬於這種萬千寵愛在一身的,我不講名字,講一下它的條件,大家聽可能就聽出來是哪一個,但是,大家如何能夠按照我這種苛刻的選股標準,相信大家不久之後,即使達不到我這種嚴格的標準,但只要像這種標準看齊的話,至少有一點,大家不會買到垃圾股,不會買到讓你賠錢賠到百分之八、九十。也不會虧到20%以上。
它有著名的品牌,不僅是行業裡的著名品牌,而且還是本民族的著名品牌。這公司有了。第二它的產品獨一無二,就是說,離開了它所在的地方,別的地方沒法生產。日本能想了很多辦法,搞了十多年一直搞不出來。它公司自己的技術人員,把它放到附近的地方去生產,也不行。就是說,地域具有壟斷性。第三,它的廣告費,不要花多少。因為老有中央領導人或者著名的政治家、高層領導給它做免費廣告,它廣告費也不用什麼。第四,它不用借很多債,它甚至沒有借債。因為我們平時很多朋友買股票沒有注意,有的公司負債率高得很,風險一來,有的公司一下就垮了。像上海的複星集團,我管你好不好,光你那麼大的負債,我就不買。美菱電器、格力電器都是巨額負債,100多億的負債,20億的淨資產,像這樣的我都不碰。而這個公司,就沒有負債。不但沒有負債,而且貨還沒出去,就收到錢了。在中國這個缺少誠信的地方,三角債非常突出。我們買股票,要當心應收款巨大的。這麼多年,我一方面很佩服中集集團,可另一方面從不買中集集團。因為中集集團的應收款實在太大,有沒有應收款的,我為什麼要買有這麼巨大應收款的?你看前年東方鍋爐,我這個不是東方鍋爐,它一下子把幾十億的預付款收來了,你就知道它的產品就絕對沒有收不到款的風險。而這個公司,就沒有應收款,總是貨還沒有生產出來,人家的錢就先到了。第六,人家的貨放在倉庫裡放幾年,就不值錢了。電腦,晶片,在倉庫裡放個五年,1000元的電腦,放五年,100元都賣不出去了。餅乾,放五年,你還能賣出錢嗎?紙板,放五年,紙都發黃了,你還能賣錢嗎?可這個公司的產品,不怕積壓,它越積壓,時間越長,它就越值錢。第七,它的最主要的生產設備,地窖,不用維修,不會生銹、不會過時、貶值,相反,這個地窖還會增值,為什麼?它的微生物種群越來越豐富,釀出來的產品越來越好。反過來想,我們很多重工業的股票,像航空公司,飛機是最重要成本、主要設備,飛幾年以後就淘汰了,它就要花錢去買新飛機,那股東賺什麼錢?它好不容易從乘客那裡賺來的錢,又要去買新飛機,而新飛機又是高價的。那我們為什麼不買那些設備不會過時的?另外還有更多吧。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我們選股,要用最挑剔的眼光來選股票,管理層也是一樣,這個公司的管理層,董事長,他本身就是這個行業的技術權威,他是產品香型的提出者和標準的制訂者,他在幾十年裡從來沒有動搖它的主業,拒絕許多誘惑。像這樣例子很多。最後我想歸結到,要想投資成功,用兩句話可以概括掉,一句就是,一年用364天精心選擇最好的公司,第二句,耐心地等待,等待我講的價位到達,好股好價,就行了。
2007年7月11日星期三
電力研究員 11 Jul 2007 20:56:24
洞人兄, 唔知你無銷售經驗?
購買消費品(非必需品),並非購買商品本身!
是購買產品背後的"意念"。
以前的吉利,售賣的是商品,一輛可以載人的車,用來:走白牌賺錢、去農場開工.......
買家以商品的價錢/用途(內地說的性價比,性能與價錢的比例)作為標準。 所以價錢要不斷減,才可以領先同行。
被人笑cheap人,就答一句:都係搵食o者,老闆,幫幫忙啦! 現在的吉利,想賣消費品....,試問有甚麼人會出錢給人,然後被嘲笑為Cheap人? 要擺脫"Cheap...Cheap 車,Cheap Cheap 人"的稱號,談何容易。
吉利必需從新塑造一個形象,另到別人話.....你都識貨wor.... 你都識貨wor....的例子: 華晨的"中華牌駿捷"......都賣得好平,十多萬,應該2007年華晨虧轉盈都係靠佢。 駿捷的生產線跟寶馬是同一條,用十多萬買駿捷等於用三十多萬買寶馬.....別人就贊o加仔。
從吉利找TVB拍電視劇、用三百萬改Logo、贊助中國方程式賽車,可以睇到,吉利肯聽市場推廣的意見, 經過精密計算(傳播理念係精密的科學,浸會傳理系),用以改變吉利背後的形象。
(1) Logo: 原來的Logo,是耕田用的耙,5個抓...意念在農民都買得起! 新的客戶,不再是農民...當然要改。
(2) 你都識貨wor: 這個,應該用贊助中國方程式賽車、自家研發引擎做突破點....好野來的,唔係人人有。 電視劇就用來改變形象(洗腦)....當電視劇經過多月的廣播,亞婆都記得"劉松仁"的xx牌汽車,是第一架可以在美國公路上跑的中國制汽車。
"劉松仁" = 李書褔、xx牌汽車 = 吉利汽車,xx牌汽車結局係點,未來吉利汽車就會點.... 如果吉利汽車能夠順利改變,相信,都可以成為商學院的經典課題。
當然,如果執行失敗,大家又多一個眼高手低的例子。 至於華晨,我同意Ben的睇法。 可能有兩三個季度做得不錯,但是,內部管理不濟,逆景一旦來臨,憑甚麼去處理!
購買消費品(非必需品),並非購買商品本身!
是購買產品背後的"意念"。
以前的吉利,售賣的是商品,一輛可以載人的車,用來:走白牌賺錢、去農場開工.......
買家以商品的價錢/用途(內地說的性價比,性能與價錢的比例)作為標準。 所以價錢要不斷減,才可以領先同行。
被人笑cheap人,就答一句:都係搵食o者,老闆,幫幫忙啦! 現在的吉利,想賣消費品....,試問有甚麼人會出錢給人,然後被嘲笑為Cheap人? 要擺脫"Cheap...Cheap 車,Cheap Cheap 人"的稱號,談何容易。
吉利必需從新塑造一個形象,另到別人話.....你都識貨wor.... 你都識貨wor....的例子: 華晨的"中華牌駿捷"......都賣得好平,十多萬,應該2007年華晨虧轉盈都係靠佢。 駿捷的生產線跟寶馬是同一條,用十多萬買駿捷等於用三十多萬買寶馬.....別人就贊o加仔。
從吉利找TVB拍電視劇、用三百萬改Logo、贊助中國方程式賽車,可以睇到,吉利肯聽市場推廣的意見, 經過精密計算(傳播理念係精密的科學,浸會傳理系),用以改變吉利背後的形象。
(1) Logo: 原來的Logo,是耕田用的耙,5個抓...意念在農民都買得起! 新的客戶,不再是農民...當然要改。
(2) 你都識貨wor: 這個,應該用贊助中國方程式賽車、自家研發引擎做突破點....好野來的,唔係人人有。 電視劇就用來改變形象(洗腦)....當電視劇經過多月的廣播,亞婆都記得"劉松仁"的xx牌汽車,是第一架可以在美國公路上跑的中國制汽車。
"劉松仁" = 李書褔、xx牌汽車 = 吉利汽車,xx牌汽車結局係點,未來吉利汽車就會點.... 如果吉利汽車能夠順利改變,相信,都可以成為商學院的經典課題。
當然,如果執行失敗,大家又多一個眼高手低的例子。 至於華晨,我同意Ben的睇法。 可能有兩三個季度做得不錯,但是,內部管理不濟,逆景一旦來臨,憑甚麼去處理!
175 吉利先注資 , 後批股. 再變基金股
今早~1100am 睇 $1.31-1.34 有 2000萬股放沽, 以為就係無乜力la
之後出街返工law, 點知1200pm有個friend call 我,
話比我知 20球貨半個鐘比人掃曬, 12點已經$1.36
1215pm, $1.41, 1230pm收市 $1.46 ---->我已經嚇一跳.
半日成交 1.14億股., 癲左
比人掃高 10% 後停牌. 奇在呢到
我估
吉利 d 街貨好少, 幾個Hedge fund又圍左吉利, d 傳統基金想要又無貨
所以吉利會注資發新股比母公司 , 有新增股份就可以批比 d fund house
總括來講, 吉利會變成一隻基金股
山雞變鳳凰, 330思捷就係好例子
之後出街返工law, 點知1200pm有個friend call 我,
話比我知 20球貨半個鐘比人掃曬, 12點已經$1.36
1215pm, $1.41, 1230pm收市 $1.46 ---->我已經嚇一跳.
半日成交 1.14億股., 癲左
比人掃高 10% 後停牌. 奇在呢到
我估
吉利 d 街貨好少, 幾個Hedge fund又圍左吉利, d 傳統基金想要又無貨
所以吉利會注資發新股比母公司 , 有新增股份就可以批比 d fund house
總括來講, 吉利會變成一隻基金股
山雞變鳳凰, 330思捷就係好例子
汽車股又可以睇少一隻
以車論車, 我買 bmw 3系都唔買 遠景vision,
寶馬貴系貴, 但係靚仔好多
但係以股論股, 華晨比唔上吉利 la
華晨管理層認為 自已公司夠 fit, 能夠吸引人地買你 d adr
就唔使返大陸圈錢 la, 華晨係唔係好等錢使??,
扭虧為盈 , 理應有正現金流, 賺錢難使錢易, 未識賺錢就識使錢,
管理層應該反省一下
管理層一個字-----差
華晨汽車美國退市鎩羽而歸 謀大陸融資重生
星島環球網 www.singtaonet.com
【星島網訊】由於交易量持續萎縮、融資能力基本喪失,最早進入美國資本市場的華晨汽車(NYSE:CBA)即將退市。不過據悉,由於華晨汽車產能制約日漸明顯,加上華晨寶馬合資公司的擴產計劃箭在弦上,華晨汽車正在醞釀大陸融資計劃。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在香港地區上市的華晨汽車(1114.HK)日前宣佈,董事會決定撤銷華晨汽車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美國存托股票(ADS),每一份該股相當於100股面值0.01美元的普通股。決定已向紐交所提交,但未透露具體退市日期。這家最早進入北美市場的大陸公司現已喪失融資能力,但又不得不支付高昂的維護費用。
但是,一位持有華晨美國股票的國際金融專家表示,華晨汽車要在美退市必須經美國證監會、股東大會通過,且應有一個被接受的退市方案。他認為,華晨汽車在香港地區發佈的公告有點草率。根據這位專家的經驗,華晨汽車目前有三種渠道可實現退市:私有化、破產和轉成香港股(即由在香港地區上市的華晨汽車將其買下),按照華晨汽車目前每股28美元的股價,私有化代價很高,而華晨汽車今年上半年實現扭虧為盈,銷售額上升了58%,在這種情況下也不可能破產,因此此事的後續懸念很大。
華晨汽車1992年先是在百慕大註冊,其後在當年10月9日于紐交所上市,首開大陸企業在境外註冊繞道上市的先例。不過,在首次募集到8000萬美元後,華晨汽車的美國之行並沒有想像中的一路坦途。據公告,近年來華晨汽車的美國存托股票交易量不斷減少,不僅無法從中募集資金,相反為適應美國報告與註冊制度的行政開支卻在逐年增加。
“北美市場已失去真正資本再造功能,退市是遲早的事,但這並不意味著華晨汽車融資計劃會停止,公司正尋找一個理想方式,恢復大陸市場的融資功能。”華晨汽車的一位人士坦言退市初衷。
據了解,今年以來華晨汽車掌門祁玉民一直在謀求恢復大陸市場的融資功能,包括大陸整體上市及向已有上市公司注資都在計劃中。與寶馬合資生產國產寶馬轎車後,華晨汽車業績並不理想,近三年來一直虧損。2005年虧損6.50億元,去年虧損3.98億元。今年上半年實現整車銷售14.6萬輛,同比增長58.3%,華晨寶馬和華晨金盃的銷售也得到大幅增長,其中華晨寶馬的瀋陽工廠產能已嚴重制約了寶馬汽車在華發展步伐,同樣華晨汽車的產能也處於超負荷運轉中,“華晨寶馬和華晨汽車的擴產計劃最晚明年初就要實施,所以華晨汽車需要大筆資金來滿足龐大的擴產需求。”上述華晨汽車內部人士表示。華晨方面希望全年實現整車銷售30萬輛,同比增長43%,實現扭虧為盈。
寶馬貴系貴, 但係靚仔好多
但係以股論股, 華晨比唔上吉利 la
華晨管理層認為 自已公司夠 fit, 能夠吸引人地買你 d adr
就唔使返大陸圈錢 la, 華晨係唔係好等錢使??,
扭虧為盈 , 理應有正現金流, 賺錢難使錢易, 未識賺錢就識使錢,
管理層應該反省一下
管理層一個字-----差
華晨汽車美國退市鎩羽而歸 謀大陸融資重生
星島環球網 www.singtaonet.com
【星島網訊】由於交易量持續萎縮、融資能力基本喪失,最早進入美國資本市場的華晨汽車(NYSE:CBA)即將退市。不過據悉,由於華晨汽車產能制約日漸明顯,加上華晨寶馬合資公司的擴產計劃箭在弦上,華晨汽車正在醞釀大陸融資計劃。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在香港地區上市的華晨汽車(1114.HK)日前宣佈,董事會決定撤銷華晨汽車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美國存托股票(ADS),每一份該股相當於100股面值0.01美元的普通股。決定已向紐交所提交,但未透露具體退市日期。這家最早進入北美市場的大陸公司現已喪失融資能力,但又不得不支付高昂的維護費用。
但是,一位持有華晨美國股票的國際金融專家表示,華晨汽車要在美退市必須經美國證監會、股東大會通過,且應有一個被接受的退市方案。他認為,華晨汽車在香港地區發佈的公告有點草率。根據這位專家的經驗,華晨汽車目前有三種渠道可實現退市:私有化、破產和轉成香港股(即由在香港地區上市的華晨汽車將其買下),按照華晨汽車目前每股28美元的股價,私有化代價很高,而華晨汽車今年上半年實現扭虧為盈,銷售額上升了58%,在這種情況下也不可能破產,因此此事的後續懸念很大。
華晨汽車1992年先是在百慕大註冊,其後在當年10月9日于紐交所上市,首開大陸企業在境外註冊繞道上市的先例。不過,在首次募集到8000萬美元後,華晨汽車的美國之行並沒有想像中的一路坦途。據公告,近年來華晨汽車的美國存托股票交易量不斷減少,不僅無法從中募集資金,相反為適應美國報告與註冊制度的行政開支卻在逐年增加。
“北美市場已失去真正資本再造功能,退市是遲早的事,但這並不意味著華晨汽車融資計劃會停止,公司正尋找一個理想方式,恢復大陸市場的融資功能。”華晨汽車的一位人士坦言退市初衷。
據了解,今年以來華晨汽車掌門祁玉民一直在謀求恢復大陸市場的融資功能,包括大陸整體上市及向已有上市公司注資都在計劃中。與寶馬合資生產國產寶馬轎車後,華晨汽車業績並不理想,近三年來一直虧損。2005年虧損6.50億元,去年虧損3.98億元。今年上半年實現整車銷售14.6萬輛,同比增長58.3%,華晨寶馬和華晨金盃的銷售也得到大幅增長,其中華晨寶馬的瀋陽工廠產能已嚴重制約了寶馬汽車在華發展步伐,同樣華晨汽車的產能也處於超負荷運轉中,“華晨寶馬和華晨汽車的擴產計劃最晚明年初就要實施,所以華晨汽車需要大筆資金來滿足龐大的擴產需求。”上述華晨汽車內部人士表示。華晨方面希望全年實現整車銷售30萬輛,同比增長43%,實現扭虧為盈。
2007年7月5日星期四
操盤手 2
威廉.歐尼爾(William J. O'Neil)是美國知名的成長型投資大師,
投資經歷長達40年,在哈佛大學的管理發展所研究期間,
開始研究美國股票史上漲幅最大的股票所具有的特性,
發展出著名的CANSLIM選股投資法則,
他以CANSLIM 的方法進行實際投資,創下在26個月內大賺20倍的記錄
1963年創立威廉.歐尼爾公司,並買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席位,
創下最年輕擁有紐約證券交易所交易席位的記錄,
1984年開始發行投資者財經日報,
1988年出版How to Make Money in Stocks: A winning system in good times or bad一書(中譯:笑傲股市),
即成為當年度全美最暢銷的投資類書籍,至今已銷售達100萬本以上,
而且仍然繼續發行。
目前威廉.歐尼爾公司已成為全球主要基金經理人最喜愛的投資顧問公司之一,有超過600位基金經理人聽取威廉.歐尼爾的投資建議,
而投資者財經日報在全美的訂戶超過30萬人,對股市的影響非常大。
威廉.歐尼爾研究1953年開始至1990年間,
美國表現最好的500家上市公司,歸納整理出其具有的共同特性,
發展出CANSLIM的投資哲學,在其名著笑傲股市一書中,
有完整的介紹:
C:當季盈餘成長。
A:過去五年盈餘顯著成長。
N:新產品、新管理階層或股價創新高,忘記低價股,股價低通常有其理由存在。
S:流通在外股數少或是在合理水準之內。
L:市場的領導者或落後者,應挑選領導者。
I:專業投資機構的認同。
M:市場走向。
根據William J. O'Neil的CANSLIM投資法則,吉利汽車(175)是少數能夠符合以上各項準則之公司。
C:吉利2007年首季盈利大漲28倍,若屬實的話。
A:吉利過去三年之每股盈利增長為+24%、+37%、+88%,呈遞增式盈利增長,Return on Equity為20.3%
N:吉利於5月18日發表「遠景」,性能勝過豐田同級車,動力強,耗油量低,價格合理。 有聽過中國殲10戰機之綜合性能超過美國F-16嗎?
中國人連衛星、火箭、太空人都可以送上天,汽車這玩兒算什麼?
S:吉利之市值只有62億8千3百萬,較駿威(203)、東風(489)、華晨(1114)都要低。現時之散戶流通股在15%以下,身輕如燕。
L:中國汽車產業由外資、合資及自主品牌組成,
吉利是自主品牌之龍頭。
難道將來可以代表中國的汽車企業的會是什麼奔馳?寶馬?通用?福特?什麼東風日產、東風標緻這些人家的東西嗎?
I:吉利得到兩家投行及兩家對沖基金之認同:UBS, Morgan Stanley, TOSCA, OZ Management, L.L.C.
M:2008年是北京奧運、2009年是中國60週年國慶,2010年是上海世博會及廣州亞運會,中國經濟牛氣十足。
其他因素:
‧中國汽車產業處於增長期,政府鼓勵內需,亦扶持自主品牌之發展
‧技術走勢而言,吉利杯狀突破,最少量度目標為$1.825
‧《歲月風雲》正於中央八台播放中,無線亦即將播放該60集長劇
投資經歷長達40年,在哈佛大學的管理發展所研究期間,
開始研究美國股票史上漲幅最大的股票所具有的特性,
發展出著名的CANSLIM選股投資法則,
他以CANSLIM 的方法進行實際投資,創下在26個月內大賺20倍的記錄
1963年創立威廉.歐尼爾公司,並買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席位,
創下最年輕擁有紐約證券交易所交易席位的記錄,
1984年開始發行投資者財經日報,
1988年出版How to Make Money in Stocks: A winning system in good times or bad一書(中譯:笑傲股市),
即成為當年度全美最暢銷的投資類書籍,至今已銷售達100萬本以上,
而且仍然繼續發行。
目前威廉.歐尼爾公司已成為全球主要基金經理人最喜愛的投資顧問公司之一,有超過600位基金經理人聽取威廉.歐尼爾的投資建議,
而投資者財經日報在全美的訂戶超過30萬人,對股市的影響非常大。
威廉.歐尼爾研究1953年開始至1990年間,
美國表現最好的500家上市公司,歸納整理出其具有的共同特性,
發展出CANSLIM的投資哲學,在其名著笑傲股市一書中,
有完整的介紹:
C:當季盈餘成長。
A:過去五年盈餘顯著成長。
N:新產品、新管理階層或股價創新高,忘記低價股,股價低通常有其理由存在。
S:流通在外股數少或是在合理水準之內。
L:市場的領導者或落後者,應挑選領導者。
I:專業投資機構的認同。
M:市場走向。
根據William J. O'Neil的CANSLIM投資法則,吉利汽車(175)是少數能夠符合以上各項準則之公司。
C:吉利2007年首季盈利大漲28倍,若屬實的話。
A:吉利過去三年之每股盈利增長為+24%、+37%、+88%,呈遞增式盈利增長,Return on Equity為20.3%
N:吉利於5月18日發表「遠景」,性能勝過豐田同級車,動力強,耗油量低,價格合理。 有聽過中國殲10戰機之綜合性能超過美國F-16嗎?
中國人連衛星、火箭、太空人都可以送上天,汽車這玩兒算什麼?
S:吉利之市值只有62億8千3百萬,較駿威(203)、東風(489)、華晨(1114)都要低。現時之散戶流通股在15%以下,身輕如燕。
L:中國汽車產業由外資、合資及自主品牌組成,
吉利是自主品牌之龍頭。
難道將來可以代表中國的汽車企業的會是什麼奔馳?寶馬?通用?福特?什麼東風日產、東風標緻這些人家的東西嗎?
I:吉利得到兩家投行及兩家對沖基金之認同:UBS, Morgan Stanley, TOSCA, OZ Management, L.L.C.
M:2008年是北京奧運、2009年是中國60週年國慶,2010年是上海世博會及廣州亞運會,中國經濟牛氣十足。
其他因素:
‧中國汽車產業處於增長期,政府鼓勵內需,亦扶持自主品牌之發展
‧技術走勢而言,吉利杯狀突破,最少量度目標為$1.825
‧《歲月風雲》正於中央八台播放中,無線亦即將播放該60集長劇
操盤手的意見
操盤手 5 JULY
花旗早輪才調升吉利(175)之目標價至1.33,並予買入評級,說什麼預期吉利2007-2009年之複式盈利增長會有58%云云,未隔多久,現在又下調其目標價至1.07,說什麼銷售未如理想。 這家花旗是怎麼做分析的?朝令夕改,左搖右擺,一點立場都沒有。 如果買入股票只是為了博取該公司數個月之突出業績,這叫投資嗎?收益會豐厚嗎? 難怪花旗這個分析師就只能當一名分析師罷了。
吉利之走勢是一個巨型杯狀走勢,杯柄處為2006年4月21日那個星期之高點1.07,杯底為2006年1月6日那個星期之底點0.315,股價於2007年2月16日那個星期以巨大成交量突破杯柄處之阻力1.07,其後再形成後抽走勢。中線最少量度目標價為1.07-0.315+1.07=1.825 這種巨型股價突破走勢與吉利汽車向外界宣佈進入戰略轉型期相互呼應。
花旗早輪才調升吉利(175)之目標價至1.33,並予買入評級,說什麼預期吉利2007-2009年之複式盈利增長會有58%云云,未隔多久,現在又下調其目標價至1.07,說什麼銷售未如理想。 這家花旗是怎麼做分析的?朝令夕改,左搖右擺,一點立場都沒有。 如果買入股票只是為了博取該公司數個月之突出業績,這叫投資嗎?收益會豐厚嗎? 難怪花旗這個分析師就只能當一名分析師罷了。
吉利之走勢是一個巨型杯狀走勢,杯柄處為2006年4月21日那個星期之高點1.07,杯底為2006年1月6日那個星期之底點0.315,股價於2007年2月16日那個星期以巨大成交量突破杯柄處之阻力1.07,其後再形成後抽走勢。中線最少量度目標價為1.07-0.315+1.07=1.825 這種巨型股價突破走勢與吉利汽車向外界宣佈進入戰略轉型期相互呼應。
2007年7月4日星期三
花旗發表報告,給予吉利汽車「沽售」評級,目標價1.07元。
剛剛睇 now 財經台,佢話 花旗 citibank 降吉利目標價到 $1.07, 笑死我.唔係 "far", 花旗你又用呢一蕉, 點會仲有阿毛會中你計
上年8 9 月 citibank 話降中鋁評級 市價 $5.5 ,佢話見 $4.2, 我同 d friend 討論後, 我地就係 $4.9- $ 5.5 不停買,
今日已經 $14.5, 昇左差 d 3倍 (連息應該有 3倍)
ps 睇下 hiking 兄係 10/2006 寫左 d 野
http://hk.myblog.yahoo.com/kennylim-blog/article?mid=303&fid=23&action=prev
上年8 9 月 citibank 話降中鋁評級 市價 $5.5 ,佢話見 $4.2, 我同 d friend 討論後, 我地就係 $4.9- $ 5.5 不停買,
今日已經 $14.5, 昇左差 d 3倍 (連息應該有 3倍)
ps 睇下 hiking 兄係 10/2006 寫左 d 野
http://hk.myblog.yahoo.com/kennylim-blog/article?mid=303&fid=23&action=prev
2007年7月3日星期二
我預期的事真的發生
A New York investment firm OZ Management, L.L.C. has declared a 5.10 percent stake in the Geely (175.HK)
OZ Management, L.L.C.
27 June 251,279,888(L) 5.10%(L)
Morgan Stanley
25 June 425,793,810(L) 8.64%(L)
22 June 412,423,810(L) 8.37%(L)
20 June 407,723,810(L) 8.28%(L)
18 June 400,473,810(L) 8.13%(L)
TOSCA
25 June 501,990,000(L) 10.19%(L)
12 June 446,420,000(L) 9.06% (L)
25 May 383,415,000(L) 8.03% (L)
UBS AG
25 April 389,221,589(L) 8.15% (L)
又多一個大股東來參加吉利這個 party
OZ Management, L.L.C.
27 June 251,279,888(L) 5.10%(L)
Morgan Stanley
25 June 425,793,810(L) 8.64%(L)
22 June 412,423,810(L) 8.37%(L)
20 June 407,723,810(L) 8.28%(L)
18 June 400,473,810(L) 8.13%(L)
TOSCA
25 June 501,990,000(L) 10.19%(L)
12 June 446,420,000(L) 9.06% (L)
25 May 383,415,000(L) 8.03% (L)
UBS AG
25 April 389,221,589(L) 8.15% (L)
又多一個大股東來參加吉利這個 party
2007年7月1日星期日
訂閱:
文章 (Atom)